上海外菜乌克兰 历史

张献忠传奇

第一百一十章 慷慨解囊

张献忠传奇 山涧的彩虹 3000 2020-08-06 16:39:00

  说话间,张献忠与刘威等将领,随老道有说有笑,陆续走进道观,来到道观大堂侧屋,方才慢慢停下脚步。

  小道很是机灵,已经按照道长吩咐,将沏好的热茶,整齐地放在茶几上,恭恭敬敬站在门旁,迎候张献忠和老道等人。

  张献忠走进侧屋,坐在摇摇欲坠的木椅上,期待道长接着刚才的话题,以便知道道观的过往。

  :“此座道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南巡,路过嵩山时,下马来到此地,见山川灵秀,似飞霞的模样。加之道观香客不断,挥毫题写‘飞霞观’三字,赐予本道观,悬于道观门楣之上。”

  老道长知道张献忠所想,笑呵呵地讲起道观。

  “老道长,此座道观,如此破旧,何以不修缮一新呢?”

  张献忠得知“飞霞观”三字,是唐皇李世民南巡所赐,顿时不觉大吃一惊,连忙问对面的道长。

  在张献忠眼里,有唐皇李世民题词,道观应该恢弘壮观香客不断,故而问起道观破败的缘由。

  张献忠一边说话,一边站起身来,走出侧屋到大殿,看了看太上老君陈旧的塑像,大殿透风的窗棂,不禁感慨万千。

  “近些年来,兵荒马乱的,世道也不太平,前来道观的香客,少之又少。贫道苦于没有银两,想修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道长听罢张献忠的话,连忙轻轻摇了摇头。

  张献忠看着道观内的破败景象,心里涌起一丝的惆怅。

  张献忠隐隐记得,当年私塾先生,曾经讲过太上老君,传道度人弘扬道法的故事。

  虽然那是多年前的事,此时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见道长宽厚待人,张献忠的心里,感觉十分钦佩。

  “老道长,献忠所带银两不多,望道长用这些银两,修缮修缮道观吧!”

  张献忠将银两拿在手中,转身看着惆怅不已的道长。

  “施主慷慨解囊,贫道千恩万谢。待来日道观修缮完毕,贫道还请施主前来,为道观揭扁题词呢!”

  道长接过张献忠手里银两,轻轻放在身旁的茶几上。

  “老人家过奖。吾等只是尽些绵薄之力,不足挂齿,不足挂齿啊!”

  张献忠听罢道长的话,连忙急急地自谦一句。

  “老道长,这是应该的。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再来道观,看望老道长的。”

  袁明清李继伟等见状,也随着张献忠的话附和着。

  在言谈举止中,道长知道张献忠等,是前几天西来的义军将领。

  但是眼前的几位义军将领,与官府宣扬的杀人不眨眼的流寇,却有着天壤之别。

  道长看了看身旁的张献忠,感觉张献忠刚毅俊朗的面孔,表露着少有的干练和自信,没有丝毫让人畏惧的神情,心里不禁有着几分的赞许。

  “难得与各位施主在此相遇,恳请施主用了午膳之后,再行启程吧!”

  道长见时至晌午,连忙吩咐小道,快快准备午膳。

  “谢谢老道长盛情,午膳就不劳烦老道长。如果来日有缘再次相聚,献忠再与老人家,畅谈一番也不迟的。”

  张献忠站起身来,看着满脸恳切的道长。

  张献忠微笑着说完话,与老道礼毕告辞,连忙跃马扬鞭,向大营方向,急匆匆赶去。

  老道唤来弟子,倚在道观的大树下,看着张献忠离去的背影,一行清泪沿着脸颊,慢慢流了下来。

  在以后的岁月里,老道时常与香客们聊天,都要谈起与张献忠的奇遇,以及张献忠对道教的崇信和资助。

  离开道观的第二天,张献忠带领义军,开始向汝阳大虎岭转移,以避开开封等地官军的围攻。

  大虎岭位于汝阳北部,杜康河柳沟河杜庄河等河流,发源于大虎岭的群山沟壑之中。

  站在大虎岭上,可见蜿蜒曲折的山间小溪,沿着山下的沟壑卯梁,流向朦朦胧胧的远方。

  大虎岭北侧的山坳里,数万义军依山连营扎寨。

  远远望去,云雾缭绕的山林,隐约腾起一缕缕缥缈的炊烟。

  平坦的坝子里,可见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紧张激烈的训练场景。

  张献忠站在辕门外,与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们,有说有笑的议论着。

  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是刚才会议的情形,仍然让张献忠记忆犹新。

  午后的军事会议,已经进行两个时辰。

  帐外的薄雾,依然没有散去。

  白茫茫的天空,依稀可见天空太阳的轮廓。

  潜伏着千军万马的大虎岭,此刻此刻,依然隐没在朦胧的薄雾之中。

  “各位将军,洪承畴处置完西宁兵变,调集在陕西甘肃的官军,对陕西各地的其它大军,展开疯狂的围攻。战火刚刚平息的陕南大地,一时间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啊!”

  张献忠站起身来,看了看帐外的薄雾,连忙接着刚才的话题。

  “洪承畴是崇祯的鹰犬,对大军历来恨之入骨,哪会放大军一马呢?对洪承畴如此的人,决不可怀有一丝仁慈之心。”

  袁明清看着张献忠,顿时剑眉倒竖。

  “在官军的进攻面前,说这些话,又有何用呢?还得想想法子,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待到有了机会,再与洪承畴计较不迟。”

  说起洪承畴和官军,刘威窝着一肚子火,却又显得无可奈何。

  刘威性情直爽,凡是快刀斩乱麻,绝不拖泥带水。

  此时见有的将领东拉西扯,就有些挂不住脸色。

  张献忠见刘威性急,连忙轻轻摇了摇头,示意刘威耐着性子,不必操之过急,看看将领们,究竟还有何见解。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末将终于知道大王此话的含义。如果不避开官军的锋芒,大军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势必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刘威看了看不远处的张献忠,连忙歉意地笑了笑,却听中年将领王春杰,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急急地站起身来。

  张献忠看了看王春杰,连忙轻轻点了点头,将目光投向身旁的其他将领,思索着眼前错综复杂的情形。

  义军从汉中向商洛转移之后,张献忠一直注视着官军的一举一动。

  当官军又开始向陕西义军展开新一轮围攻,张献忠决定将义军,转移至河南西北部地域。

  “据可靠情报,洪承畴正在咸阳附近,督促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关中以西的高迎祥部。虽然关中一带,尚有大军近二十万,但在洪承畴的疯狂围攻之下,恐难有必胜的把握。依献忠之见,高迎祥必定且战且退,往河南西部一带转移,则是必然的选择。”

  张献忠看着墙上的地图,分析着官军与高迎祥的动向。

  自从洪承畴折返陕西之后,八百里秦川,燃起连绵战火。

  滚滚的狼烟,似末日般遮天蔽日。

  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乡民,不得不携家带口,走在坑坑洼洼的驿道上,向无望的它乡,慢慢地走去。

  贺人龙左光先的骑兵,也仅仅只有一万余人,却是洪承畴麾下的主力,两人又是洪承畴的嫡系将领。

  得到洪承畴号令之后,贺人龙左光先马不停蹄,从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前往关中,以图夹击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部。

  义军人马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贺人龙左光先的夹击之下,却无法阻挡官军的猛烈攻击。

  在多次反击无效之后,不得不连夜向商洛转移,进入河南西部的灵宝汜水一带。

  高迎祥在灵宝汜水立足未稳,洪承畴的官军,已经尾随而至。

  高迎祥只得带领义军再次退却,最后不得不退入终南山的大山之中。

  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又连忙挥师东进,连破东州灵宝汜水荥阳。

  此时的高迎祥,得知左良玉领兵两万,从开封向西而来,已经快到汜水荥阳一带,连忙移师梅山溱水之间,分兵攻克下蔡汝宁等地。

  左良玉是明军中,骁勇善战的猛将,在围剿义军的历次战斗中,心狠手辣毫不手软,其率领的官军,又是骁勇善战的劲旅,高迎祥还是不得不防。

  左良玉穷追高迎祥不成,不得不安营扎寨,在汜水屯兵休整,等待时机再行进击。

  疲于奔命的高迎祥,方才慢慢缓过劲来,不觉长长舒了一口气。

  崇祯八年。

  一月初。

  河南汝阳。

  大虎岭依然北风劲吹,春寒依然料峭。

  寒风刮起的阵阵黄沙,裹着稀稀落落的雪花,向山坳的树林席卷而去。

  蒿草密布的山坡上,结了些许霜花的树枝,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枝头的霜花,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

  也许是冬季气候干燥的缘故,结了厚厚冰雪的地面,仍然挡不住寒风放任的吹拂。

  裸露在地表的黄土,被呼啸而来的寒风,不断扒拉着撕扯着。

  漫卷到天空的黄沙,让天空显得灰蒙蒙的。

  偶尔出现的太阳光晕,像一个朦胧的圆盘,挂在无边无际的苍穹。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