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夏天我们501钻井队打完牙哈11后,调度室让我们队派几个人到130队帮忙卸化工料,做新井开钻前的准备工作。七月份的南疆,骄阳似火。站在太阳下,捂上一身工衣,穿上工鞋,戴上安全帽,不用干活,就已经大汗淋漓了。早上九点开饭,到达邻井井场就快11点了。跟130队的值班干部碰头后,就开始干活了。我们一共六个人,只管卸车,三个人一车,一车20吨。到井的化工料一共六车。你想都是30岁左右的小伙儿,年富力强。干起活来那也是虎虎生风,年轻人嘛!到午饭时间已经卸了四车。回头望去,看到料台上摆满了小山似的化工料,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挂在了伙伴们的嘴角。吃午饭的时候,我发现了刚沏好的一杯茶:是以前的一个叫发强的李姓同事泡的,因为是用刚烧开的水冲泡的花茶,所有的茶叶都聚集在瓶底,而且瓶底的茶色最深,越往上颜色越淡,还时不时地从瓶底处冒个泡出来。
机会来了,我就跟以前的同事说:发强,能不能让我尝尝你泡的茶呀?他说:行啊!我右手接过递来的烫手的茶杯,马上传到左手,左手握紧杯体,然后右手拧开瓶盖。觉得杯体,瓶盖都很烫手,虽然有点儿烫,但我还是大口小口地把那杯茶给喝完了…那天的午饭吃得奇香,吃的啥都忘了。唯独那杯香飘四溢的茉莉花茶还记忆犹新!它解渴,解暑,还解馋。过去廿三年了,情景又回到了眼前,茶香怡人,煞口回甘。有时候,我们普通人的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港姐儿,美得无以言表。知道含蓄,懂得羞涩。名如其人---张德兰。人美,曲美,词美;歌儿,唱得更美。她,舞台经验丰富,一颦一笑恰如其分,落落大方,毫无娇柔做作之嫌。歌曲听上去,就像是在诉说一个动听的故事,视频,看过上百遍,歌曲听过千遍不厌倦。她,青春靓丽;穿戴,简约时尚。喜欢看那眼神、听那唱腔,更愿意欣赏她那多情善变的红唇。这首歌,是那个年代挥之不去又不可替代的永恒记忆。人,曲,词,调;一言以蔽之:春光美!
至今,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大会战已经三十多年了。7000米深井钻机的井架拆装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参加革命以来见过的处长无数,却从来没见过这么敬业的大公司经理,这么地关心钻井一线的生产---把一个高2.20米重410公斤,名字叫小枕头的物件进行革新;从前施工中都是由8名钻工费力地推拉,经公司大领导创新改造后,做到了仅仅由两个人就能轻松地操作。他,给一线职工送去了忘不掉的温暖,给整个公司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他,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姓张,名振华。
敬业,是晨曦中的一抹星光,
敬业,是执行甲方指令的不走样;
敬业,是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回声,
敬业,是坐上倒班车后的心情激荡。
有时间,去参加周二的晨会,那便是另一种视听享受。你看看那眼神,那是坚定的眼神,是自信的眼神,更是宽容的眼神;你再听听那声音,那是洪亮的声音,是抑扬顿挫的声音,更是充满胜利的声音。谈的全是井上的施工,讲的都是公司的发展,说出来的皆是职工的心里话。你说说,这样的人他能不成功吗!
对你目前的处境,我深表同情。我们每个人刚开始踏入社会干革命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或多或少地有些不怎么适应,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尤其是经历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参加过人生炼狱一槌定音的高考。我觉得你很幸运,人生的前三分之一毕竟成功了一把。你应该感到自豪。好好珍惜现在。在单位越是对你苛刻的人,不久地将来你会越来越尊敬他们。建议你立足岗位,好好地干下去。相信自己。成功就在我们脚下。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要求的严一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身边的事情做好。给自己制定一个合乎情理的短期目标,同时在单位也给自己找一个找小小的对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赶上她(他),或超过(她)他。脚踏实地地干上三个月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成绩和处境。我,相信你!
正月廿,二哥二嫂把老娘接到他家去了。两家相距大约5.5千米。前天,给老娘打电话,二哥又说起你的血糖有些偏高。昨天就想给你写信。一是好长时间没问好了,二是你我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你认可我,记得你说了一句话:说我上学没上瞎了!以前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以套用以前的话,说今天的事,那就是:愿为悦己者诉。从昨天下午直到今天凌晨开始回想起我以前上学的点点滴滴,上过的学,念过的书,受到的气…再看看一路走过来的自己,是多么得不容易啊!现在退休后,不愁吃穿,颐养天年。一切都值了。就想着跟你唠叨唠叨心里的话。希望你好好地适当保护自己,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无论是事业的成就,还是身体的健康,或者说是子女的教育,一切随缘。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有些小毛病,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就是容纳他,接受他,包容他,喜欢他,因为他是你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做些令自己高兴的事,令自己自豪的事。让自己的儿女兴奋的事。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的小毛病都忘了吧。希望你一切都好!越活越年轻,越活越靓丽!
主食是自己蒸的发面馒头,烧的菜是圆葱尖椒炒鸡蛋。做的汤是玉米糊糊。三口之家,又是晚餐简单点儿就行。但是那天一起吃饭时的情景虽然都过去一周了,还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她们娘俩吃饭时的样子感觉是有点儿着急,夹菜的频次和咀嚼的频次比原来吃饭时明显快了很多,好像是三天没有吃饭,而一直习惯用筷子的右手感觉不怎么会用了,快速夹起来的菜着急得好像是找不到自己的嘴了。唉,这到底是怎么了?晚饭后悄悄地问了问夫人:今天晚上烧的菜怎么样啊?回答说:好吃呀。再问:感觉你俩今天晚上吃得有些快啊?回答说:今儿晚上的菜你烧得地道:盐酱儿挺合适的,火候儿也恰到好处。我们俩给你点赞!而我自己也试着分析了一下原因:也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不让出门儿,我烧菜的水平着实有点儿见长。不好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