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时节,清风徐过,扑面的香气沁人心脾,早樱在和煦的阳光的催生下初露芽苞,正如“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
上海,古时被称为春申、沪上的地方;上海,把樱花和栀子花挂满整个城市的地方;上海,这个最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到了!我只第一眼,便爱上了这里。
一出地铁口,我便深深的呼吸,吸入这江南特有的泥土气息,呼出旅途中产生的浊气。伸个懒腰,阳光便轻而易举地洒满了全身;侧耳聆听,不时有一些本地的鸟类掠过,发出那婉转悠扬的鸣叫声。慵懒闲适与勤奋忙碌,或许,是对这座城最好的评价吧。
漫步在羊肠小巷里,上海人似乎更喜欢将这些小巷称作“弄”,而北京人却将小巷称为“胡同儿”。虽然“胡同儿”比“弄”更加闻名于中国,但当你细细品味这个“弄”字时,你会发现,上海人不仅仅追求经济发达,更追求文化深厚。一个“弄”字,将历史上的弄堂与现代小区结合起来,形成了别有异国风情的特色名称。我沿着我租住地房子继续向西走,不远处便是思南公馆。思南公馆,这片已有九十九年历史的建筑群,明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便走过第一百个年头。走进思南公馆的介绍厅里,竟发现些许熟悉的人物,譬如,孙中山、曾朴等人都曾在此地居住。走出介绍厅,便是一幢幢带走异国风情的法式建筑,这里曾是中国法租界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我抚摸着建筑的外墙,手指感觉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昔时战火的洗礼、曾经的一派繁荣。就像是在与一位年逾百岁的老人对话一样,刹那,脑海中思绪万千……
离开思南公馆,当我乘坐上地铁的那一刻,我竟久久不能回神,对于我一个来自二三线城市的人来说,这种从历史走向现代的景象的巨大变化令我心神未宁。优美动听的女声响起,提醒着我该下车了,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我已经来到了最负盛名的上海泰康路艺术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跨街雕塑,他名为“艺术之门”,这座雕塑是由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设计的,雕塑本身并没有引起我的过多关注,反而是雕塑上方的飘带令我好奇不已。后听人介绍说,这飘带的寓意,是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到一起。
我走入艺术街内部,左拐右拐了好几条小巷,终于来到了“打卡圣地”——田子坊。田子坊其实就是这条艺术街的核心发源地。田子坊这个名字也很好的解释了这片区域的布局特点:方方正正,不偏不倚,正如“田”字一般。田子坊里面有许多上海特色小吃,路两旁店铺林立,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我走进一家充满“文艺”的小店,面积不大东西却琳琅满目,一边摆着上海老怀表,另一边摆着当下热门的动漫手办自己精美的手账本。我一边浏览这里的东西,一边叹服着这里的文化发展之猛烈,东西方文化交融之迅速,心中充满了仰慕之情。
换乘地铁,我来到了具有上海地标建筑的地方——外滩,此时恰好是夜间,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早已亮了起来。我站在路上,穷目极之远,仰望至后颈酸痛,只为探寻上海建筑之高之远。黄埔江边,东方明珠电视塔拔地而起,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更为上海的未来指明方向。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座不夜城。”这句歌词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全国,直至今日,歌词里的画面依旧存在,并且更加的焕发光彩。夜间的上海城,是更加忙碌的,坐在玻璃高楼里的白领们彻夜不休,只为明日里boss的一份认可。我踏上游船,浪迹于黄浦江上,去探寻这一江清水是如何将这座城市滋润的如此青春活力……我沉醉于黄浦江两岸迷人的景象中,这种灯火通明,热闹如白昼是我在我生活了十七年的城市中不曾有过的,我又一次被上海的魅力所折服……
“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樱花杨柳雨凄凄。”是啊,我来到上海,迎接我的是吐露生机的早樱;当我离开之时,樱花已经盛开,和着春风与春雨,簌簌地晃着,仿佛在争抢着与我告别一般。
上海,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上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高峰;上海,我心中的魂牵梦萦之地,不论是缘浅缘深还是缘聚缘散,希望有下一次的相遇。
我坐在回家的飞机上,细细回味着我在上海地点滴,心中甚是不舍,可又无可奈何。我动笔,写下了新年里的第一首诗:
不落
我来过这里
没留下痕迹
旧时春申城
樱花不落
白芷不落
唯有不绝的雨丝
悄悄地
爬到你的脸颊上
化作泪水
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