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小时候放学回家,还是长大之后的外出求学、上班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的都是这样,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喊妈妈,“妈,我回来了”,“爸,我妈哪”。相比,母爱的唧唧喳喳、絮絮叨叨,父爱更多的是沉默、无言、安静。母亲总是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儿子,你真棒,继续加油啊,妈妈给你做鸡腿去”,“哎呀,我闺女咋怎么懂事呢,可真是我的小棉袄,很贴心”…而父亲则不怎么善于表达也不愿意去说出来,往往代替表达的永远是行动,在你要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会发现你的书包里突然重了不少,打开之后发现原来多了一排娃哈哈,那是父亲偷偷塞进书包的;每当放学之后,你冲出校门,总会在人群中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那是爸爸在等着接你放学回家…
也许是男女性别之间的区别,母亲干什么事情总愿意说出来,而父亲总觉得这有什么,多大点事儿呀,不值得说,这就是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可能如果不细心的孩子,不会发现父爱的点点滴滴,可能会觉得父亲没有像母亲那样爱自己。
母爱往往妥协派,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很容易答应。即使开始不答应,经过孩子的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母亲往往会被沦陷;而相对于父亲来说,可没有那么简单,父爱往往是严肃的、严厉的。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母亲给予更多的是呵护备至、宠爱有时甚至是溺爱,而父亲给予更多的则是原则感,做什么事情都有底线有原则,甚至有时不讲情面,该是对就是对该是错就是错,所以小时候往往是父亲把我们整哭,然后我们哭着去投向妈妈的怀抱去求安慰。
小时候总会抱怨父亲怎么这么严厉、铁血无情,每次想要一个玩具或一本故事书什么的,找父亲要钱的时候总会碰一鼻子灰,父亲总会摆出一副严厉的姿态,很认真的告诉你,现在要以学习为主,要多花心思在学习上,不然以后脑袋里没有东西,手里没有本领,没有一技之长,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当时的我们往往会满肚子怨气,甚至会怀疑父亲是不是不爱自己。然后,会去找母亲达成自己的心愿。
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确实,只有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不管是慈祥的母爱还是严厉的父爱,他们都寄希望于我们,我们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期盼与寄托,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把自己最好的给我们,倾其所有只为让我们丰衣足食,不为生活困扰,在上学的年纪希望我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充实头脑,掌握本领,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有立身之本。他们不希望自己所受得苦在我们身上再来一遍,所以对我们苛刻严厉,希望我们能严格要求自己,成人成才,在这个残酷的社会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