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历史

血海长平

第三章 胜败有凭

血海长平 荆楚刺客 1553 2020-10-16 23:25:00

  赵和秦其实是同一个祖先。曾为殷帝戌驾车,他的后代蜚廉有2个儿子其中之一叫恶来其后代为秦人。恶来弟弟叫李胜,其后代为赵人。

  赵世的后代赵衰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19年,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重新返回晋国,并坐上霸主之位,赵衰功不可没。重耳当上晋文公后任命赵衰为原大夫。赵家的势力初步形成,其孙赵朔经历景公三年的赵氏灭门案,险些灭种,仅留下孤儿赵武一人。重新振兴家族,直到赵襄子继位,与韩,魏共同灭智分晋后50年,赵家才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国,至此春秋结束,战国开始。到赵武灵王时期,进行改革强国,学习戎狄军事,穿着戎狄服饰。加强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才开始和秦国正面交锋,不依靠合纵,赵武灵王自己就想过从北边去灭秦,这在整个战国200多年的历史里,可以算的上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而此时的赵国实力达到鼎盛,也是山东六国里唯一一个敢和秦国过招的国家。

  秦国的首任族长襄公则是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为数不多的救援势力之一,虽然周幽王最后还是死了,西周也覆灭了,但幽王之子平王却建立了东周,并且把秦这个部落视为救命恩人,封岐山以西的土地于秦,从此,秦这个部落第一次作为一个诸侯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到了穆公时期又不断的东扩地盘。称霸西戎,基本形成了后来的秦国。历经几百年,一直到秦孝公时期,重用卫人商鞅,实行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迫使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直到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实力达到顶峰。

  秦,赵两国都是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洗礼蜕变,成为的超级强国(春秋时期为晋)。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阵痛和巨变。可以说是两个历史悠久的超级强国,在长平之战以前,秦赵两国的实力大体相当,如果硬要分出高下,只能说秦略强于赵,可赵也是不落下风的,这一点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场交锋的结果来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真正拉开两国之间差距的就是这场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的胜败绝不仅仅是赵国战略换将这一个原因导致的,赵括的悲剧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导致赵国失败的原因是他的改革不力。赵国的改革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需知胡服骑射只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并没有触及到他的根本--农业。赵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的薄弱,从古至今的战役都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拼的不仅仅是军事,更是后勤。一场战役的成败也是多方因素综合造成。有时候军事甚至只占一小部分。本来长平之战的战场是在赵国的领土,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高平,可是当廉颇受挫而采取了3年的对峙策略以后,赵国先于秦国出现了断粮的情况,赵军被围46天而降也是断粮导致的,而为什么同样相持了三年之久的秦国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要知道秦国是劳师远征,他们在粮食运输以及消耗,后勤补给上的困难都是远远超过了赵国的,可最后先撑不住的居然是赵国。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而后追根溯源了,让我们来看一看秦国的改革-商鞅变法。他将秦国本土的农民全部抽调去补充军备,而利用其地广人稀的优势靠国家政策来吸引山东六国,尤其是邻国晋国的大量农民到秦国来种地,再利用20级军功爵制充分调动前线将士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师。既加强了军事,又兼顾了农业,所以在这场生死对决当中,秦国的军粮毫不缺乏,可以说在战争储备上是完胜赵国的。

  赵孝成王其实并不昏庸,实在是廉颇的拖延战略使得本就无粮的赵国雪上加霜,更加无法支撑下去,他急需一个人来改变现状,哪怕这个人是外人口里的纸上谈兵,不堪大用。而秦国的反间计用的恰到好处,正好给了赵王一个换廉颇的理由。易将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秦赵两国缠斗数年,最后与其说是战争的失败,不如说是改革的失败,国策的失败。而山东六国的态度依然是观望,甚至是落进下石。试想,一个国家的灭亡岂是一场战役,一次换将能造成的?

  行将末路,令人叹息!

  长平之战以后38年(公元前222年)秦国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彻底灭亡。

  -全篇完-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