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现实

象牙人生

第三十二章

象牙人生 言十九兰若 7927 2020-12-30 21:43:37

  新北的人们经过这一场风波,很快恢复了平静。本来就是国破家惨的岁月,这一折腾更加日子不好过。冬去春来,转眼又是庙会。由于日本和盟国前线战场胶着,日本人显露疲态,对占领区的镇压也更加疯狂。日本占领军和汪伪军怕新四军游击队趁机活动。贴告示不准举办传统庙会。又把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大先生,士绅召集起来开会。让他们发挥影响力让大家不要过庙会。大先生们打着哈哈,也不理他们,逼得实在急了,就说自己不参与,但是控制不了老百姓,腿长在自己身上,他们要走庙会有什么办法?国民政府败走几年了,言伯华早已不是乡长,然而新北的大小事务基本上属于自治,还都是由他组织安排,他也没地方领薪水,就靠着家里的田地过活。伪政府只是挂个名,领点饷而已。所以这种命令等于空炮。43年的庙会那天居然比原来更热闹,也由于打死乞丐那场风波,临近的亲朋好友都来慰问。大街上摩肩继踵,言叔华也没闲着,趁机把为师父戈青山的队伍置办的药品,一批通过日伪据点的通行证,良民证。这都是言叔华的影响力办到的。日本人也知道他在常州,甚至上海的影响。对于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要为伙计船队办通行证,要是不给办就去找日本占领军驻常州司令部伊藤大佐。就这几句把驻宜兴的那个村田大尉唬住了,办了四十多本通行证给言叔华,还叫翻译跟他说请他在大佐面前说说好话。其实言叔华也只是认识大佐,那是因为伊藤大佐特别喜欢吃珍珠米做的饭,说和他家乡的味道一样。伙计不敢送米去日本人那里,他自己去的,伊藤还特意出来感谢他,表示一下中日亲善。言叔华心里想,要不是为了妻儿老小,就应该在米里面放□□,让你个老小子回老家吃你的米去,要了一个最高价格,日本人赶紧付钱。所以他见了宜兴的日本人更没什么好脸,也是奇怪,越不给好脸,日本人搞不清他的来头,还越讨好他。好几次被抓去修炮台修战壕的壮劳力都是他直接去要回来。所以庙会那天,裕丰泰带头大摆宴席,对外宣称言三爷喜得二公子,五老爷取名治平,寓意将来治理天下太平盛世,又有言克不平治平。裕丰泰这样没人敢说,大家都效仿。也算是乱世岁月里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一点点的精彩。

  政治归政治,老百姓的日子还要过,差一点好一点而已,庙会过后不久就是四月初八浴佛节,在这里浴佛不怎么知道,但是家家户户得吃一样东西,乌饭。这个习俗只流传于江南溧阳宜兴无锡这一狭长地带。因为这种乌饭是一种叫乌饭树的叶子剁碎,用树叶汁液和水,按照一定量配比的糯米浸一夜。第二天早上雪白的糯米就变成青褐色,然后上灶,按照平时做饭比例偏少一点放水煮熟,揭开锅的那一瞬间,一颗颗像黑珍珠一样的晶莹剔透饭粒冒着清香的热气,那股微微有点甜的树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挖一勺白糖搅一下,吃一口在嘴里,糯,甜,吃过齿颊留香,余味绕梁三日,久久不散。而那树叶必须不老不嫩,四月初八是最佳时机,错过了就是一年。时间已经到了初夏,三奶奶华贞最喜欢吃的几样东西,立夏三鲜嫩蚕豆,苋菜,蒜苗,还有就是乌饭。还没到四月初八,新南街上娘家就派人送来嫩嫩的乌饭树叶,那是每年都托山里的亲戚采了送来的,街市还没有卖。两个老妈子在厨房后门外用面杖在石臼里捣碎,三奶奶带着孩子们在边上看着,老大克平已经五岁,穿着一套西装,头发往后梳,就像电影画报上的明星缩小版。玉萍也已经三岁,穿着小旗袍,跟在哥哥后面。她虽然小,比哥哥大方,喜欢缠着大人说话,家里人特别喜欢这个圆圆脸的小姑娘。三奶奶一面和孩子们说着这个树叶为什么要这样,乌饭是怎么回事。说到植物的作用,知识的掌握。不禁问问老大,“克平,你的英语背的怎么样了?”“姆妈,我都会背了。”“姆妈,我也会背,你听,abcdefg…”玉萍稚声稚气的不标准的音调把华贞夫人逗笑了。老大学习不要讲,那是认真刻苦,就是不爱多说话,也许是他父亲言三爷喜欢归喜欢,但是规矩很严格所致,言家出来的孩子都是彬彬有礼,见比自己大的不是扭头就走而是一个个喊过来,不管是本家长辈,兄弟,还是别家的人。一条街上无人不说三爷家孩子教养真好。华贞夫人生养了三个孩子,言叔华不要她做家务事,家里洗衣做饭都有佣人。只要她把孩子教育好,文化知识那是华贞夫人的长项。她教孩子们英语,古文,算数。当然现在只是正经教老大克平,玉萍还小。上午起来的也不晚,可就是原来在娘家母亲朱氏不要她干活,只要她读书,她从小养成了说话做事慢吞吞的习惯。从起床到洗漱完毕已经一个早上过去,她自己常说一上午时间就是洗漱梳头功夫。二姐小时候到朱氏面前告状三妹上午都没干,刚刚起床洗漱完毕。“华贞是语迟人贵重,她将来要大富大贵的,都像你这样喉咙大说话快一点没修养?随便跟个猪头瞎眼。”二姐反而被朱氏骂,气的只翻白眼。性格不一样归不一样,受父母宠爱也不一样,姊妹之间感情却极好。知道二姐经常挨骂,很多事情都是华贞出面帮二姐做好,朱氏也不好说什么,其实朱氏心里明白二女儿很难嫁到好的人家,怕她将来受苦心里有点发急。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三奶奶华贞每天早饭以后教一会儿孩子功课,就到了午饭时间,午饭以后还要休息一会儿,下午一般都是三位夫人再叫一个人来抓牌,纸牌或者麻将。不过三奶奶有时候自己不打,叫佣人帮她打,她付钱。因为都嫌她速度慢。她就坐在边上看看,悠然自得拿出烟嘴点燃一支烟。赢了钱当然高兴,她都会分给大家。然后高高兴兴的去楼上看孩子。二奶奶卢氏看着她担背影常常无奈的说,”这么个慢慢吞吞,命却极好,你有什么办法?人凶不过命。”大奶奶蒋氏哈哈大笑。

  一大早,乌饭的清香直飘到转盘楼的华贞夫人房里把她唤醒,她今天起来的比任何时候都早,来到餐厅。言叔华已经在吃早饭了,看到她有些惊奇:“你今天怎么起来那么早?”三奶奶指指端上来的乌饭。言三爷笑了:“我怎么忘了夫人专好这一口。”拿过上海带回来的白砂糖瓶子,用调羹帮三奶奶的碗里放糖拌匀。华贞夫人说:“我来就好,三爷是做大事的人,这事还要三爷动手,人家要说我的。”三爷笑着说:“为夫人孩子,最小的事情也是大事。”“算了吧,你今天要去忙什么?什么时候去常州店铺里?”“过几天去,我在家等一批茶叶,说好了就这一两天到,今年雨水多,茶叶采摘期晚,质量也没有原来好,我得在新建抽包检查,不好的不能发去铺子里,宁愿送给茶馆。”华贞夫人看着丈夫说话有点皱眉,知道这几年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战乱时期做生意很困难。但是她也深信,没有三爷办不成的事过不了的槛!正吃着早饭,伙计跑进来,说茶叶船来了。三爷放下碗筷,站起身就走。三奶奶看着三爷还没吃完,喊了一声伙计,让他把桌子上两个馒头用帕子包着等下给三爷继续吃。本来就是年轻时候只知道学生意不按时吃饭,落下的胃病,现在发作起来越来越厉害。唉,自从37年张博文去了美国留学,就再也没回来。张道台夫妻怕他回来被日本人利用,叫他留在美国,郭老大年事已高,现在叫了徒弟在帮言叔华运输,总没有郭老大那样得心应手,因此言叔华也很吃力。

  她在生意上帮不上言叔华,自己想着把孩子带好,老人照顾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本来他们早就可以住到常州去,言叔华已经把青果巷的铺子买下来了,还有后面的院子加内宅。“父母在,不远游。”三爷是个孝子,尽管不住一起,只要在家每日里昏定晨省,带着孩子去给父母请安这是必不可少,自己不在家三奶奶也会那样做。四老爷庆福年纪大了,耳朵更加聋,但是一看到孙子孙女,那个高兴劲没法说。言叔华要给他们派帮佣来洗衣做饭,两位勤劳了一辈子的老人,说什么都不愿意。尤其是老夫人毛氏,勤快了一辈子,对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影响最大,如今小女儿韫儿早就在三年前中学毕业被三哥送去上海读师范学院,刚刚在上海参加工作,做一名老师,孩子们全部长大成人了,两个老人在九间堂家里生活自由自在,住的心满意足。

  言叔华来到靠在码头的船上,一只只木箱里面都是茶叶,用黄颜色的纸包着,防潮防晒,一斤一包。言叔华叫伙计一箱箱打开,抽了几包,打开看一看,闻一下,就能判断这茶叶的品质,果然有两包不怎么太好,进一步查看这两箱其他的茶叶也是一样。言叔华叫人把这两箱茶叶抬出来,货主周阿七随船从骡埠来的,言叔华开箱查验,他有点坐立不安。现在看到两箱茶叶被挑出来抬上码头,赶紧跟上去,“三爷,这是怎么啦?”“你上来正好,跟我走,你们把茶叶过船,搬到我们的船上,当心不要弄湿了,张掌柜把数量算好。”周阿七跟着言叔华一路走到茶馆,言叔华吩咐伙计把两箱茶叶抬进去,茶馆老板芮叶城赶紧过来,“三爷这是?”“没什么,送两箱茶叶给你,虽然茶叶质量不是上等,但也是足够普通喝茶,你就放这里用,有想喝茶又没什么钱的不要收钱了,先把这个茶叶给我泡上来。”芮叶城应下了,带着他们去了楼上雅座。一会儿伙计泡了一壶开水上来。芮叶城从包厢的柜里拿出言叔华专用的紫砂茶具,熟练的泡好茶,做个请慢用的手势,带着伙计下去了。言三爷端起茶壶为周阿七和自己倒好茶,轻轻喝了一口,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发霉,只是走潮过,能喝。”周阿七脸色绯红,都不敢抬头看三爷,“三爷我错了,是我贪心了,我以为没发霉只是有些走潮不要紧,想蒙混过关。谁知道三爷你火眼金睛,一眼看出来了。”“阿七,你帮我在骡埠一带收茶叶几年了,一直兢兢业业,这次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啊?茶叶走潮不发霉,人喝了当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这茶味可就淡了许多,这个我是要发到上海的要和别的地方的茶叶打擂台的,你不会不知道吧。”“三爷,确实是小的贪心了,另外这两年种茶炒茶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山民在山上干活经常被日本兵当做靶子用炮炸,死的死,伤的伤,这些茶叶还是他们摸黑夜里采摘赶制出来,今年雨水太多了,人手少了,那天茶叶刚刚拿出去晾晒就大雨倾盆,这两箱茶叶没来得及搬回来,就成这样,本来我想扔掉算了,可那些茶工就拿不到工钱了,所以我脑子一热就带过来了,三爷大人不计小人过,就不要追究了,这两箱茶叶算我送给茶馆的。”“周阿七,你和我做生意几年了?”“回三爷,八年。”“那好,这就是你的不对,跟我那么多年了,应该知道我这个人的脾气性格,你有事只要明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你还要想蒙混过关,这要是我不检查,发去上海得把裕丰泰的牌子砸了,你知不知道?”周阿七脸色苍白,舌干口燥,说不出话来。“这次就算了,我给你结账还是按照一个质量的,你回去足额发放给茶工们,告诉他们千万小心,尽量白天不要钱采茶,日本人这样子丧心病狂也不会长久了,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自己。未来好日子很长。”周阿七点点头,心想三爷真是个不一样的老板,宅心仁厚,又精明强干,一眼就能看穿人心本质,真是服了。正在这时楼下吵吵闹闹,传上来的声音很响还夹杂着女子哭声。言叔华和周阿七谈好了正准备下楼,楼下大堂里聚集了一批人,中间有个大汉,正一只手拽着一个老者的衣领,老者边上还有个女子在哭。言叔华店铺里还有事,也要给周阿七结账,下了楼梯就往外走,周阿七在后面跟着。那个大汉带了六七个同伙,挡住门。言叔华想出去,有个挺横的二十不到的愣头青朝他虎着脸,“没看到爷们这有事,你待会出去。”言叔华想用手推开他,正好张根过来找他,看到有个人挡着三爷,上去一把抓住这人的胳膊往边上一推,那人差点摔跤。言叔华跨出茶馆门槛,和周阿七张根准备离开。后面有人大声喝道:“你们这两个瘪三,没看到爷们在办事,还不知死活乱闯,你们给爷爷回来。老子把你们打的连你们爹娘都不认识你们。”本来不打算理会的言叔华听到这几句,又折回来。那个刚刚在中间拎着老者衣领的人气势汹汹站在门口正对着他破口大骂。言叔华冷冷的对他说:“你凭什么嘴里不干不净骂人?”“老子骂你怎么啦,老子还打你。”说着一巴掌甩过来,还没等言叔华避让,张根在边上用手挡住这巴掌,啪的一下,那人手一振,就被挡回来。言叔华重新走回茶馆,往桌子边一坐,周阿七,张根站在边上。言叔华对那个大汉说:“你挺横的,不讲理,那我今天就来跟你讲讲什么是道理,本不想管这闲事,现在看来非管不可。来这位老者,你和这个人还有这位姑娘是怎么回事?”老者颤巍巍走过来,牵着姑娘,“三爷,我是前巷李木匠,箍桶为生。这个是我的女儿,李小玉,今年十六了。我家去年出了点事,老太婆生病没钱看病,问这个人借了五个大洋看病,结果还是没留住。当时答应是今年用十担稻谷还债,我老汉当时太急了就没看还钱时间是今年的上半年,去年连看病带丧事把家里所有的稻谷都卖了,今年开春一直以山芋,土豆,青头菜蔬度日。现在这个时候到了还款期,哪里会有十担稻谷还给他们,他们就要拿我的女儿小玉抵债,要不然连本带息要我十个大洋。可我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钱。”“哦?这么横,我从小生长在这条街上,怎么没见过这几个人?”言叔华皱着眉。那人倒是自我介绍:“嘿嘿,爷爷我是金坛的,我姐夫就是忠义救国军里的连长金子山,我叫黄龙根,怎么样?如雷贯耳吧,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老小子欠钱不还,就该把他女儿抵给我,再说这姑娘那么漂亮,都说是新北第一美人,我今天就要和她做成好事。”听到这两个名字,言叔华想起来了,去年那个金子山到新北街上开了一家当铺,兼借高利贷,开业时还想请他去,他不想跟当铺和借高利贷的有来往,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地少,遇到青黄不接也经常当东西,他跑当铺最多,深恶痛绝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当铺高利贷。自己也发誓有能力以后也不会做这种生意。所以他并不认识这几个人。他笑笑:“欠债还钱应该,这位老者还不起,我替他还。十担稻谷不多,等下你去我粮行拿。”“你是哪个粮行?”“你连我们言三爷,裕丰泰粮行都不知道?”张根没好气的说了两句。那个人有点收敛,不敢像刚才那样,不过仍不死心,“非亲非故,你凭什么帮他出头,我这里有借据。除非那姑娘有了人家,要不然我以后还会去找。”“你要这个是吧,”言叔华对着姑娘说,”过来,别害怕,到我这边来.”老者推着李小玉到言叔华身边。“来,别害怕,告诉他们你是我的人,坐我腿上,我帮你还债天经地义,并且以后不允许再去骚扰。”姑娘刚才还在哭,这下却脸红红的带着羞涩真的坐在言叔华的大腿上。大家都很惊奇的看着这一幕。黄龙根狠狠的说,“哪有怎样?你个小贱人,叫你跟我走不愿意,倒跟人家亲亲热热。好,五担稻谷我收下,这帐就算了了,你手下刚刚推我手下那一下怎么算?还推我。”“你想怎么算?”张根瓮声瓮气的问。言叔华摆摆手,“他推你的手下,你也可以推他,尽管推。”黄龙根嘿嘿冷笑,“真的?”“真的,尽管推。”黄龙根跑上去用力推张根是手臂,他哪知道,张根号称新建力气最大的人,哪是他能推的动,推了几下,汗倒出来了,见没办法,就开始耍赖,用拳头打张根的手臂,最后居然打张根的脸,张根一边退一边喊着三爷,意思怎么办?言叔华大声说,“张根,你没手啊!”张根一听这句话,抓起拳头对着正疯打过来的黄龙根正面一拳打在胸口。打的他倒退好几步,往地下一坐。脸色惨白,好一会儿才缓过气。“弟兄们,给我上,打他们。”黄龙根气急败坏。几个人就要上来打群架.门口忽然进来十几个人,都是裕丰泰的伙计,听在茶馆门口看热闹的人说有人想对言三爷不利,都提着竹杠赶过来。那几个人吓住了。黄龙根一看形势不对,叫上几个人赶紧走,一边走还说要找他姐夫来报仇,言叔华笑笑。招呼大家散了吧。把老者叫过来,让他们别在意刚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那个黄龙根以后不敢找他们麻烦,吩咐伙计,送十担稻谷去黄龙根的当铺还钱,另外再送五担稻谷给李木匠,让他们父女度过上半年。晚上回到家,三奶奶华贞已经听人说了白天的事情,笑着说:“三爷今天在外面结缘了,什么时候把妹妹娶回来啊,也好让我少一些负担。”言叔华大笑,解释这都是权宜之计,他是不会有这种念头的。他的志向只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实业救国。华贞夫人看他一本正经解释,不禁好笑,她还是了解他的,他是不会娶小的,不过在那个流行三妻四妾的年代,那也不稀奇。

  四月八过后则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端午节日,那些风俗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从1937年开始再也没了热闹非凡的赛龙舟。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民族精神所在,别说日本人不允许中国人民去重振精神,就是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日本人越来越变本加厉,把粽叶采摘的最大产地——长江的江岸封锁,有人采摘就直接开枪。一时间粽叶贵上天。但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们用芦苇叶,茭白叶,甚至桑树叶来试着裹粽子。尽管有点难看,但是有粽子可以过端午节那才是最大的事情,至于用什么材料好不好看那是次要。人们一面吃着因为没有粽叶,米粒无法凝聚散开来的粽子,没有粽叶清香的粽子,发明了矮东洋,东洋鬼…等咒骂侵略者。大爷言伯华在众人的要求下还是得维持着乡里的自治,他肩上的担子很重,没有上级政府支持,自己还得做政府工作,根本名不正言不顺,很多矛盾只能变通到茶馆吃讲茶来解决。大奶奶蒋氏老是劝他早些找一个女子回来或离婚让位,或享齐人之福。大爷不同意,怎么说都不肯,最后大奶奶搬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古训来压他,实在没办法,他只能让大奶奶去自己娘家认了一位亲侄女,四岁的灵儿作为自己的女儿。这也算有了后了。这灵儿长的像她的名字水灵灵的,非常讨人喜欢,来了以后立刻改口不叫姑妈,姑父而是娘,爹。一大家子十分喜欢,灵儿和三爷家的老大克平同岁,比克平小几个月,灵儿就整天跟着哥哥后面,哥哥长哥哥短,反正正好,哥哥不开口,她帮哥哥全说了,很多时候弄得啼笑皆非。言伯华有他的想法,这个战乱的年代里,城头变幻大王旗。像他们这样的乡绅更是首当其冲。各路势力来了都要先找他们,要钱要粮要人。然后叫他们督促别人去做。做得好得罪了乡亲,被骂翻祖宗十八代,做不好更危险,都是当兵的,一不高兴就往人头上开枪。前些日子新北就有曹姓乡绅,当着日本人答应如果发现抗日游击队的人立刻报告,事后被人举报,就在日本人搜查游击队过境的人期间,私自把游击队领导藏在家中米缸里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日本人立刻去他们家,不审不查直接枪毙,子女被拉去做苦力,尽管后来北言叔华赎回来,担已经被折磨的不成人样,女娃更是糟了大罪了。言伯华作为新北乡绅代表,和新南的乡绅们去帮忙料理后事。当然也有积极帮日本人镇压自己同胞的汉奸被锄奸队夜里暗杀的。他就想如果有后代,这不是害了后代吗?他和老三叔华没少帮游击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加上游击队司令员戈青山是叔华的师父,兄弟俩出钱出力,掩护他们来来去去,甚至帮他们办了一批通行证。一旦败露,背日本人查到,那就完了。现在夫人一再要求抱一个,也好反正不是外人的孩子,真的有事就送回大舅子家,孩子不至于没了家。

  说来好笑,这个女娃这么亲热人,更喜欢跟着叔华的儿子克平。有一天跟着大公子克平一起去米行玩。两个小孩毕竟只有五岁,玩大米玩的开心了,克平拿着桌子上红色印泥盒的收付章在灵儿脸上脖子上盖个遍,盖到满头满脸都是,店里的人笑的肚子疼。两个小孩回来后,蒋氏吓了一跳,一开始以为是血,后来仔细看,也笑的合不拢嘴。特意不擦脸把这两带到华贞夫人这里,对她说:“三妹,你看看你家老大。把我们家灵儿全部做了记号了。”三奶奶华贞一开始也不明白,以为是儿子欺负灵儿,再看看也笑了。拿出帕子给灵儿擦,蒋氏赶紧拦住,“三妹,这可不能轻易擦,我得要个说法。”华贞夫人愣在那里,蒋氏接着说,“我家灵儿被克平在脸上盖了你们家的章,以后就是你们家的人,就要跟克平,你不给个说法就想擦掉,毁灭证据吗?”大奶奶说的一本正经,大家更加笑死。华贞夫人赶忙把袖子上扣着的一粒金花生取下来,夹到灵儿衣领上,“那这个就作为定亲物把。”二夫人卢氏赶紧站出来,说她就是媒人,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还买点喜糖发发,这事在男孩眼里就是个玩笑,然而在灵儿心里,从此就认为自己是克平哥哥的人了。言伯华每次想到这些,嘴角不禁露出笑容。父母安在,兄弟有爱,妯娌和睦,子孙满堂。还有什么可以烦恼,为了家族,我言伯华也要想方设法保护好他们,保护好新北的百姓。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