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军事

那些年的军校日子

第十六章 生日宴的告白与藏在弹壳里的承诺

那些年的军校日子 爱笑的森林 2842 2025-08-15 01:26:02

  从基地到通信总站的路,比我想象中要长。三个小时的车程,我数了十七次路过的通信塔,看了五遍窗外掠过的田野,手心的汗把油菜花束的包装纸洇出了深色的印子。

  出发前,王浩硬塞给我一瓶发胶:“班长,形象很重要!”吉日格勒把他新雕的木牌塞进我背包,上面刻着“心想事成”;刘勇则给了我一沓打印好的“卫星通信前沿技术”资料,说“跟嫂子有共同话题”。我看着他们比我还紧张的样子,突然觉得好笑——明明是去给她过生日,却搞得像要去执行什么重大任务。

  通信总站的营区比我们基地整洁些,门口的哨兵验过证件,笑着指了指家属区的方向:“苏班长在那边的小饭馆等你,说你认识路。”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她说的“吃饭”,不是在食堂,是在外面的小饭馆。心跳瞬间快了半拍,脚步都有些发飘。

  家属区门口的小饭馆不大,挂着“家常菜”的木牌,门口摆着两盆月季,开得正艳。我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苏婷婷坐在靠窗的位置,穿着便装——一件浅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披在肩上,和穿作训服时的干练判若两人。

  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眼睛亮了亮:“你来啦。”

  “生日快乐。”我把油菜花束递过去,花瓣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听说你老家的油菜花……”

  “我很喜欢。”她接过花,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手指轻轻拂过花瓣,“比玫瑰好看。”

  饭馆老板是对中年夫妻,端菜上来时笑着打趣:“小苏,这是你对象?长得真精神。”

  苏婷婷的脸一下子红了,想解释又没开口,只是低头抿了口茶。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暖烘烘的。

  菜很快上齐了,两荤两素一汤,都是家常菜。她给我盛了碗排骨汤:“尝尝这个,老板的拿手菜,我每次想改善伙食都来这儿。”

  排骨炖得很烂,汤里飘着淡淡的玉米香。我们没像联调时那样聊工作,只是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她说总站的猫生了小猫,最胖的那只总爱钻她的抽屉;我说基地的梧桐树开始落叶,王浩总捡叶子夹在课本里当书签。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把她的影子投在我手边,近得仿佛一伸手就能碰到。我看着她低头喝汤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比任何演练成功都让人踏实。

  “其实……”我放下筷子,心跳得像擂鼓,“有件事,我想告诉你很久了。”

  她抬起头,眼睛里带着点疑惑,又像是早有预料,轻轻“嗯”了一声。

  “从第一次在花坛边听你讲题,我就……”话到嘴边,突然觉得喉咙发紧,那些在心里演练了无数次的话,此刻全变成了乱码。我攥了攥口袋里的弹壳戒指,冰凉的金属触感让我稍微镇定了些,“我喜欢你,苏婷婷。不是战友的那种喜欢,是……想跟你一起看油菜花,想跟你一起值班,想……一辈子跟你在一起的那种喜欢。”

  说完这些话,我紧张得不敢看她,只能盯着桌上的油菜花。饭馆里的吊扇“吱呀”转着,老板在后厨切菜的声音格外清晰。

  过了好久,她才轻轻开口,声音有点抖:“那你……还记得峡谷里的压缩饼干吗?”

  我猛地抬头,她的眼睛红红的,却在笑:“那天你把饼干给我,自己淋雨的时候,我就想,这个傻子,怎么这么傻。”

  “我不傻。”我赶紧说,“我就是……怕你饿。”

  “我知道。”她拿起桌上的油菜花,抽出一朵别在耳边,“你给我的弹壳戒指,我天天戴着,就在脖子上。”她说着,拉开连衣裙的领口,露出条细细的银链,链坠正是我送她的那枚弹壳戒指,被磨得光滑发亮。

  我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酸又软。原来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

  “其实调去总站的时候,我好几次想申请回来,”她的声音轻轻的,像在说个秘密,“刘勇给我发你们班的合照,看到你站在最前面,我就……特别想回来。”

  “那你回来啊。”我抓住她的手,她的手有点凉,却很软,“赵队说,只要你想回来,基地随时欢迎你。”

  “傻瓜,”她笑了,眼泪却掉了下来,落在手背上,“通信总站的项目刚起步,我不能半途而废。但……”她握紧我的手,眼睛亮得像星星,“等项目结束,我一定回去。到时候,你还愿意……请我吃西红柿鸡蛋面吗?”

  “愿意。”我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加四个蛋,加一辈子。”

  那天的饭吃了很久,直到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我们才走出饭馆。她送我到车站,手里还捧着那束油菜花。

  “这个给你。”我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递给她——是用弹壳做的另一枚戒指,和她脖子上的那个成对,上面刻着“等你”。

  “这是……”她接过戒指,指尖轻轻抚过上面的字。

  “上次在基地没来得及给你,”我挠了挠头,“等你回来那天,我给你戴上。”

  她把戒指攥在手心,用力点头:“好。”

  公交车来了,我上车时,她突然喊住我:“张林!”

  我回头,她站在站牌下,夕阳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她举起手,手里的油菜花在风里轻轻晃:“我也喜欢你!很喜欢很喜欢!”

  公交车缓缓开动,我看着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个模糊的光点。手里还残留着她的温度,心里像揣了颗小太阳,暖得快要溢出来。

  回到基地时,已经是深夜。王浩他们还没睡,坐在宿舍等我,眼睛里满是期待。

  “成了?”王浩凑过来,鼻子像狗一样嗅了嗅,“我闻着就有股恋爱的酸臭味。”

  我没说话,只是把那枚刻着“等你”的戒指掏出来,放在桌上。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戒指上,闪着温柔的光。

  王浩和吉日格勒欢呼起来,刘勇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恭喜你,班长。根据概率学分析,你们的成功率超过90%。”

  我笑着给了他们每人一拳,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不是概率,是我们用无数个日夜的等待、理解和默契,换来的必然。

  从那以后,我和苏婷婷的联系更频繁了。不再需要用“请教问题”当借口,我们会分享彼此的训练日常,吐槽食堂的饭菜,规划着她回来后的日子。她寄给我的《卫星通信》资料里,偶尔会夹着片总站的枫叶;我给她发的训练照片里,总会特意拍下那盆她留下的绿萝。

  有次王浩看到我对着手机傻笑,抢过去一看,屏幕上是苏婷婷发来的小猫照片,配文“像不像你发呆的样子”。他哀嚎着“班长重色轻友”,却转身就把自己珍藏的牛肉干塞给我:“给嫂子寄过去,就说我们班的一点心意。”

  跨区演练的总结报告里,赵斌特意加了段话:“通信保障的最高境界,是心与心的协同。”我看着这段话,突然想起苏婷婷说过的“通信和战术一样,都得讲究默契”。原来最好的通信,从来不是完美的信号,而是哪怕隔着千里,也能听懂对方没说出口的话。

  十二月初,苏婷婷发来消息,说项目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春节前就能完成。“到时候,我申请回基地。”她的语气里满是期待,“咱们一起在基地过年,看烟花。”

  “好。”我回她,手指在屏幕上敲下这字时,嘴角忍不住上扬。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基地的梧桐树下,苏婷婷穿着作训服,我给她戴上那枚刻着“等你”的弹壳戒指。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里的光比烟花还亮。

  醒来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戒指,冰凉的金属触感里,仿佛藏着春天的温度。我知道,等待的日子快要结束了。那些跨越千里的思念,那些藏在电波里的爱恋,那些刻在弹壳上的承诺,终将在不久的将来,汇聚成最温暖的团圆。

  窗外的梧桐树落尽了叶子,露出光秃秃的枝桠,却像在孕育着新的希望。我拿起训练服,准备出操,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因为我知道,那个戴着弹壳项链的姑娘,正在千里之外,和我一样,盼着春天,盼着重逢,盼着把“等你”,变成“我们”。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