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章:争夺武状元
那卖卦老头看到杨志,也觉得面熟,便道:“小官人面带喜色,印堂发亮,必有好运,来来来,老汉与你算上一卦”。
“杨兄弟休信他那一套,全是骗人的把戏”,折可适不屑一顾。
“心诚则灵”,老头儿白了他一眼,“当心祸从口出”。
听得玄虚,杨志又接捺不住,便想开个玩笑,“老爷子,我也曾学过奇门异遁,麻衣神相,先给你算一卦吧”。
老头儿听着新鲜,这是要踢场子咋的,我不信你能算过我,便满不在乎的点点头。
杨志煞有介事地端详着老头,“老爷子姓姜”。
“废话,这不招牌上写着姜半仙吗?”老头儿乐了。
“你有个儿子叫姜大头”。
老头儿一愣,这下猜得准,便有些纳闷了。
“你是姜子牙八十一代孙”,杨志便把小时侯在隔避老姜头家听的话说出来。
姜半仙一听,越发惊讶,这叫话他是对别人吹牛时说的,这么这后生全知道?
“哟,这位小官人真乃神人也。老汉佩服的紧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语于外人知,要不让赵官家知道了,请我出山,我该咋办?”这姜半仙也真能装逼。
杨志便问:“那你给我算算吧?”
“小官人双目如炬,印堂见彩,应是天罡星出世,目下鸿运当头,福禄两旺,求官魁首,谋事可成”,姜半仙说的挺认真。
“官家武科开考,你看我能争第几?”杨志按捺不住便问。
姜半仙看了面相看手相,连声道:“黑虎星下凡,当然是武状元了”。
“要是中不了,俺可找你麻烦”,杨志有些不信。
姜半仙用朱砂在他额上点了一下道:“七天之内,不是擦掉,保你一举夺魁”。
杨志如同吃了定心丸,他太需要功名了,只要能夺了武举魁首,他就能风风光光地认祖归宗,谁也不会有异议了。
折克适道:“到时候要是夺不了魁,咱便拆他的摊子”。
“这位小官人日后官运亨通,功业巨伟,只是目下有些坎坎,要不要老汉破解?”姜半仙盯着折可适。
折可适不以为然,笑道:“比武拼得是本事,小爷懒的听你啰嗦”,便拉起杨志便走。
背后听得那姜半仙嘟囔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二人来到武成王庙时,只见那里已聚集了各路州府县举荐的举子、门萌子弟、武学舍人等,共有二百多人,参加会试考较。
此次会试考较由国子监武学谕和兵部尚书联合主持裁定。众举子分成甲乙两队,通过抓阄分出出场顺序,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上下。不仅要弓马娴熟,还要识得兵书阵法。优胜者按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舍人,其中上舍人三十名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决出武举三甲,魁首为武状元。
比赛科目分一长垛,即远射;二马射,即用七斗弓在马上比射;三马枪,即八斤重的长矛在马上挑刺;四步射穿札,即射箭刺穿铠甲;五翘关,即举重,关长一丈七尺,粗三寸半,凡十举;六负重,背米五斛,行走二十步;七须身高六尺,行动敏捷,答对自如者。
经过骑射、技击、角力,举重、谋略等层层决逐,那杨志和折可适都夺得上舍人资格。只待皇帝主持殿试,以争魁首。
杨志和折可适回到韩府,见过韩琦。
韩琦闻听大喜,叮嘱道:“折家和杨家皆累世将略,名著西北,将门良嗣,承泽继功。此回比武,不比寻常,即要尽心尽力,又要不失和气,败不馁,胜不骄,凭本事争功名,日后保家卫国,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二人满口应承,期待次日一决高下。
第二天,杨志和折可适早早起来,顶盔贯甲,准备停当,来向韩琦辞行。
韩琦道:“今日殿试,皇帝临场钦点魁首,枢密殿司诸大人审校。你二人初生牛犊,切要谨慎,不可失了礼数”。
二人应允,即相从直奔武成王庙。
一路上,两人互夸海口。
杨志道:“姜半仙说了此回武状元非我莫属”。
“休听他瞎说,天机不可泄露,他不过是见你圆滑,送你人情。今日俺倒要争这口气,拨了头筹,砸了他的卦摊”,折可适不服气道。
这两个小后生生龙活虎,一直来到武成王庙。但见旌旗招展,禁军森严。三十名上舍人来到前堂,见过主考官武卫上将军郭逵及其它四位副主考大人。
这时听得锣鼓喧天,笙簧悦耳,赵官家的銮驾到了,众人忙起身庙外接驾,呼拉拉跪下一大片,齐呼吾皇万岁。
那皇帝叫众卿免礼,叫众臣工先与武圣人上香祝赞。
于是众人进了正殿,但见正面是主祭像武成王姜尚神像和灵位,两边十哲七十二将神,供着香花果烛水诸般供养。
神宗皇帝亲自祭拜武成王,祈祷国泰民安,社稷昌盛。枢密院、殿帅府、兵部、国子监等大员跟进礼拜。杨志看那武圣像和姜半仙长相很相似,因此跟着毕恭毕敬地磕了三个头。
君臣祭祀毕来到殿前演武场前,神宗皇帝正襟危坐,左右大臣拱手肃立。杨志和折可适等三十名上舍人齐来叩拜天子。
神宗皇帝见众上舍人皆英姿伟岸,气势轩昂,满心欢喜,便勉励道:“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如今国家用人之际,官家武举开科,擢选文武双全将才,只为保国安邦。尔等皆国家之栋梁,前途不可限量,当奋力拼搏,莫负朕一片苦心”。
众上舍人叩谢皇恩并写了契约文书。
主考官武卫上将军郭逵道:“诸位上舍人乃今科会试翘楚,今日一决高下,不可懈怠。今番殿试比武,还是外比骑射,内比程文。先比程文,仍以武经七书为根本,此回题目为兵道,一柱香功夫为限,诸位可各抒己见,谈兵论道”。
当下众上舍人各入其座,执墨挥毫,洋洋洒洒,以兵道为题,写好卷文上交,由几位考官合议终评,然后请皇帝校阅。
接着是外场比武,唤做武举绝伦科,比试要求步射两石弓,马射九斗,然后是搏击。结果三轮比下来,只剩下杨志和折可冲。
锣声一响,折可冲跨下白龙马,手持一杆亮银枪,当先出战。随后杨志跨下青鬓马,手持龙雀刀,来至场中。二人抱拳施礼,然后打在一处。虽是结义兄弟,却为夺魁,不能私心礼让,不能暗下毒手,全靠本事,二人各显其能,难分上下。
众人看得精彩,连声叫好,两边自有禁军擂鼓助威,一时气氛火热。
折可冲一杆枪神出鬼没,防守自如,杨志一把刀电击风飙,力大刀沉。二人一口气战了百十回合,不见输赢。
忽然折可冲觉得肚子里翻江倒海,只得虚晃一枪,撤出圈外道:“贤弟且慢,愚兄腹内翻滚,须得如厕”。
杨志觉得好笑,便道:“敬请方便”。
折可冲跳下马来,对主考官施礼道:“大人,小的内急,憋不住了”,捂着肚子便往外跑。
郭逵道:“人有三急,不足为怪”。
折可适捂着肚子便去了茅房,屁事没有,可一回来走到马前,肚子里又折腾开了,去了茅房肚子又没事了,回来肚子又难受了,如此三四番,弄得折可适很狼狈。
过了半个多时辰,依然如故。
神宗皇帝坐不住了,便问怎么回事,郭逵只好实话实说。神宗便传旨宣来太医,太医便与折可适把脉,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真奇了怪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折可适冲撞了那方神煞。
这还怎么比?
神宗觉得不可思议,便叫折可适上前回话,因为折家在大宋朝也是世代功勋,不可能欺君做假。
折可适便叩首道:“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想来是武成王先师怕我兄弟二人为争功名,伤了和气,因此不让较量。臣甘愿服输,杨志兄弟可为今科武状元”。
“这可不成”,杨志也不甘落个让字,“折兄曾与我交过手,自以为还胜我一筹,此回武状元该是折兄”。
神宗一时犹豫,便叫郭逵裁决。
郭逵道:“臣看过折杨二人策论,文笔通畅,理论得当,皆为上舍人中头筹。二人搏击,折可冲骑射娴熟,技击敏捷,角力沉稳,谋略精深,乃将种也。杨志虽不逊色,到底出身差些,长相不喜,臣以为还是折可冲当为魁首”。
那神宗皇帝也喜欢折可冲英武,杨志的确面相有些晦气,便道:“卿言不无道理,况且杨志也说折可冲胜他一筹,折可冲心胸坦荡,肚量宽洪,为了弟兄和睦,甘心屈就,真乃难得。折可冲,其名也霸气,折了都要向前冲,此乃何等的气魄”,他看了看其它几位副考,那些人早看出皇帝的意思了,纷纷点头。
折可冲坚决不受道:“言不正,则名不顺。搏击虽未见输赢,但俺甘拜下锋。武状元不过是个虚名,我兄弟决不会为争一个虚名而争得头破血流。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机,举贤任能,必得公正无偏方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神宗见折可适执意谦让,由衷感叹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卿果然能顾全大局,不图名利。天意如此,不必再争,朕便特谕杨志与折可冲二人皆为今科武状元。你二人却要同心同德,为大宋社稷出力”。
当下便赐了金花绶带,龟袋锦袍。
二人谢主隆恩,满心欢喜,辞了圣驾,奉旨游街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