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尝尝这菊外楼的万花酿。”
“嗯,好酒。”
哈哈哈,几个人喝酒直至醉了才回去,婉莹把李义真他们带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清晨,李义真已经洗漱完好,准备上朝进见皇帝。
“有事禀奏,无事退朝。”
“启禀陛下,在南海的李大人回来了。”
“臣,李义真拜见陛下。”
“哦,回来了,看看哪里有空缺就给他吧。”
“礼部缺一个二品空职。”
“什么官。”
“礼部尚书。”
“李义真,你可愿接任王大人的职位。”
“臣愿往。”
“好,那就任李义真为礼部尚书。”
“多谢陛下。”
“恭喜李大人。”所有大臣全都恭喜李义真新官上任。
“同喜同喜。”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退朝。”
大臣们等到陛下离开,就三三两两的离开了朝堂。
“义真啊,你现在也是两品大员了。”
“还是多谢几位大人相助。”
“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是你自己努力来的。”
“是,不会有负几位大人所托。”
李义真当上了礼部尚书,为民请命了几次,名声传扬四海。日子过得倒也是十分舒坦,皇帝也日渐益下。皇子夺嫡越发严重,大皇子母亲是世家子弟得世家帮助,三皇子文学名传四海,得朝堂大臣相助。四皇子武功兵法十分高超,得边疆武将相助。只有八皇子除了贤明什么都没有。
一日,李义真他们喝酒,八皇子来了。
“八皇子怎么有闲心来到这了。”
“哈哈哈,我为什么不来这了,我最多成为一位闲散王爷。”
“哈哈,我们可不相信。”
“那你们觉得谁可成为皇帝。”
“大皇子如何。”
“世家子弟的通病,不重视百姓,视百姓为蝼蚁。”
“也就是不可称皇,只可称王。”
“对对对。”
“那三皇子如何?”
“三皇子学儒出生,文学出众,但儒学入骨,为人软弱。”
“只可为相,不可为皇。”
“那四皇子呢?”
“四皇子为武将。”
“四皇子为人刚硬,武功出众,兵法如神,但只可为将,不可为皇。”
“对对对。”
“那谁可为皇呢?”
“你。”
“我?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
“我怎么可能比得上大哥三哥和四哥呢?”
“因为你可有贤明。”
“贤明看上去没有用,但在一些时候有大用。”
“哦。”
“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八皇子离开了李义真的家中。
张文顺对着李义真说:“大人,你怎么会想到插手夺嫡之事了。”
“我本也不愿插手此事,但如果不插手就完了。”
“什么完了。”
“国将不国,民将不民。”
沉默,无际的沉默,过了一会儿,李义真才开口,我准备去送一送宋大人。
李义真来到了宋大人的府邸。
“宋大人。”
“李大人。有失远迎。”
“宋大人为何这么着急告老还乡了。”
“一,夺嫡太危险,二,年纪已大,三,边疆又要乱了。”
“唉。”
“李大人,你在这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职责。”
“好,不会忘记宋大人的话。”
李义真在回府的路上依旧想着宋大人的话,他已然知道自己要做的事。
半年后,边疆战事紧张,战情一触即发。
边关的书信是一封接着一封,不断的向朝堂而来。
李义真把自己妻子儿子和弟弟聚在一起,他对着自己的家人说道:“我准备上书请陛下把我派往边关,解决此事。”
“这太危险了。”
“如果我战死后,你可以自己改嫁他人。”
“我不会的,我相信你会回来的。”
“二弟,你就在家中吧。”
“大哥,我和你一起去。”
“不可。”
“打虎亲兄弟。我和你一起去有保障。”
“好吧。”
“月如,我和大哥条件一样。”
“桓儿,你要照顾弟弟,做一个和你父亲一样的人。”
“好,爹。”
第三天,一早,早朝的时候,陛下问道:“何人可愿前往边关解决此事。”
可是,下面的将领无一出列,因为夺嫡到最后阶段了,不会有人愿意自己力量受损。
李义真上前一步,对着陛下说道:“臣愿往。”
“那就李爱卿授三军统帅一职吧。”
“是。”
李义真下朝后,回到家中,李义真对着张文顺说道:“张大哥,我授命前去边关解决战事。”
“我和大人您一起去。”
“不不不,我不准备带你一起去。”
“为什么。”
“我准备让你去保护八皇子。”
“八皇子,保护八皇子。”
“夺嫡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了,八皇子有贤明,但也有生命危险。”
“好,我会保护好八皇子的。”
“那我就放心了。”
第二日,李义真与李义勇领两万大军前往边关,准备解决边关战事。
李义真在五日内到达了边关,他见到了日月关这一雄关。
李义真点将点兵发现雄关加上自己带来的军队只有八万人不到,而敌方军队有三十万人。
李义真苦笑道:“看样子,我们没法回去过中秋了。”
“那就在这过吧。”
“哈哈,好。”
双方进行了数场大战,李义真的人是越战越少,到最后只有八百人,李义真发表了一次演讲,男儿当为国尽忠,为民尽孝,最后八百人全部战死沙场。
而在李义真他们战死之时,夺嫡已经结束了,八皇子果然继承皇位了,在皇帝临死反扑大规模的灭世家,分兵权之后,八皇子顺利成为了皇帝。
“恭喜八皇子殿下继承皇位。”
“这多亏了李大人的保护。”
“现在请陛下下旨命兵前去支援李大人。”张文顺说道。
“对对对,来人下令让韩将军带五万兵马前去支援李大人。”
皇帝刚刚下旨,传来了传令兵的报声,边关传来急令。
陛下亲启,我军与敌军三十万人拼杀,战数次,直至八百余人,敌军有十几万人,末至此已有战死决心,大丈夫当有一死,男儿当马革裹尸,谢陛下恩典。
读完了李义真的一封信,皇帝软坐了下来。
太监问道:“那陛下要不要让韩将军前去。”
“让,不但韩将军去,让李将军一起去,不但要歼灭他们,还要抢回李大人遗体。”
“是。”
“我也和两位将军前去。”张文顺说道。
“好。”
张文顺和两位大人领兵十万前往边关,经过了一番搏杀,歼灭敌军,抢回了李大人兄弟遗体,并亲自护送回京城。
而在京城的婉莹也已经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死去,她们悲痛万分。
她们每天望着大门口,等着丈夫遗体的回来,听说遗体已经不远了,婉莹梳妆打扮一番,才去接见遗体,她伤心流泪。
陛下也来探望李义真的遗体,他封李义真为定远侯和文清公,封李义勇为征西大将军。
封婉莹为一品诰命夫人,月如为二品夫人,两个孩子有国家培养,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桓儿,李正桓。
“桓儿,你要用功读书,好好学习,做一个像你父亲那样的大丈夫。”
从这一天起,李正桓读书刻苦,才学出众,陛下十分欣赏,年少成为太子伴读。而李义勇的孩子正如李义勇一样颇有武勇,而且对兵法上比李义勇高得多,婉莹操持着家中大小事,月如对外经商,也十分好。
正统五年,李义真也已经死去五年了,李义真之子李正桓科举高中榜首成为新科状元公,陛下正式下旨把三公主赏赐给李正桓做妻子,结婚当天,婉莹看着眼前这一幕,好像自己和李义真的婚礼。
“婉莹。”
“义真。”
“不,要叫夫君。”
“夫君。”婉莹脸通红。
“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