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第两百四十章 了如指掌
双方大军的致命缺陷,诸葛亮、周瑜都未必能看出来,看出来也不一定能解决。
但显然,老师已经看的一清二楚,并且给出解决之道了!
那锦囊……
那其中,无比显然,写着的就是解决之法!
尽管韩旭神色轻松,但王越反而更加觉得,这个老师深不可测了。
韩旭画了一会图,忽然又停了下来。
“王越,过来一下。”
“老师,什么事?”
王越连忙来到韩旭桌案前。
韩旭又审视了一下手中的图稿。
“这是一份设计图。”
“现在这个阶段,工业基础不厚,火枪还不能制造。”
“所以我退而求其次,给他设计了一台手弩。”
王越接过韩旭手中图稿,上面果然绘制着一台机械。
看形状,无疑就是一张弩机。
尽管并不是超出他常识的东西,但这图稿之精确、详尽,还是让他忍不住连连叹息。
适逢乱世,墨家的书籍渐渐流行起来。
王越见到韩旭之前,其实也看了不少。
但无论是在哪一部墨家典籍之中,他从未见过哪一份设计图,线条如此规则。
每一条直线、弧线,每一个角度,都精准的不可思议。
而且每一条都标注了详尽的数据。
完全是天下未有之物。
光是看着这份设计图,都不用看成品,王越就有一种极为享受的感觉。
要不是老师在这里,他真想不出哪里还能见到这么精美的东西。
他暗暗叹息,这是乱世。正所谓乱世文章不值钱。
不然光这图本身,恐怕就能风靡天下。
不过感慨了一下,他还是注意到了更重要的事情。
“这弩机……看上去十分复杂。”
“老师,此处的铁轮,是作何用处?”
王越好奇的看着图纸。
韩旭看了他一眼。
“你觉得呢?这你应该认识。”
“这是齿轮?可这齿为何……为何是偏向一侧的?”
“如此看去,这齿轮是要好看些,似乎威风了不少……但这样有什么用呢?”
“这不是普通的齿轮。”
“这种特殊的齿轮,名叫棘轮。”
韩旭淡淡一笑。
“弩机上整个这一部分,则叫做棘轮机构。”
“这种结构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除非棘爪轴体移开,否则棘轮永远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
“如果向另一个方向转动,就会被上面的棘爪卡住。”
王越恍然大悟。
“也就是说,这弩机……”
“通过这棘轮机构上弦,可以靠着棘爪的支撑,无限制的上弦??”
见王越一点就通,韩旭笑了。
学生脑子灵活,当老师的体验确实不错。
这正是棘轮机构在弩机上的用途。
王越很快想到了用途上。
“有了这个结构,那也就是说……”
“首先,士兵射箭,射程就要增加一大截!”
说到射程,王越的神情十分兴奋。
这可是三国时期。
不算威力无比的火炮,通常来说,
一支军队的强弱,就与射程有直接的关系。
古代许多将领,甚至直接用‘控弦之士’这个词来指代军队,其他的,连统计都没必要统计。
重要性可见一斑。
韩旭在府里随手画个图,就大幅提升了全军的弓弩射程。
王越想了想,继续道。
“第二……这东西一方面能无限的积蓄弓弩弦劲,另一方面,使用门槛却极低。”
“若是在战场上,士兵受伤之后,仍可继续作战。只要士气支持,全军韧性,可以说是成倍增加。”
“第三……”
“在城池面临突袭之时,便是城中空虚,守军不在,寻常百姓,依然可以赖以御敌!”
王越本来只是学着分析一下。
但很快,自己都被自己想到的东西给吓了一跳。
无数种惊人的可能性在他脑海中出现,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一个小小的棘轮机构,竟然能带来这么多的变化?
韩旭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棘轮机构,在这些古人看来,或许是件很震撼的东西。但对他而言,这只是一种再基础不过的机械结构罢了。
机械的精髓是数学,而这棘轮机构所用到的数学原理,其实相当简单。
不过他也没有和王越特意解释,只让他把图拿出去,交给曹操。
如果丞相府没人,就寄出去便可。
……
王越离开后,韩旭终于感觉可以清闲一点了。
早晨华佗来了一次,是请教他青霉素实验问题。
看老华的表情,显然实验进展并不顺利。
对于这个结果,韩旭并不难过,甚至一点意外都没有。
青霉素好歹也是后世医学一大支柱。
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制备起来当然不会容易。
不过韩旭十分清楚,手工自制也绝对是可以成功的,只是没那么容易罢了。
因此,
韩旭猜测着给华佗交代、叮嘱了一些实验细节,要注意的地方之后,就让他回去继续做实验了。
华佗离开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状态。
他不得不懵逼。
这韩旭都没在实验现场,他这几天正抱怨呢。
没想到一上门,嘿,神了。
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韩旭竟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还无比精确的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这让华佗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之中。
这韩旭怎么能这么厉害。
难道他能掐会算?
这肯定不是。
显然,韩旭是对实验本身,了如指掌!
这越发让华佗觉得匪夷所思。
什么叫多智近妖,这就是啊……
……
王越离开后,韩旭总算有了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有华佗这个王牌代工做青霉素,老曹又去南边搞事了,自己总算可以清闲一会了。
这一整天,韩旭没有任何计划,就是给自己放假。
他回到书房,打算给自己找本闲书来看。
“印象中……三国这个时期,似乎是没有小说这种东西的啊。”
韩旭仔细回忆了一下。
反正先秦战国时期,大伙用的还都是竹简。
一直到汉代一个叫蔡伦的哥们出现,才有了纸张这种东西。
而且不是莎草纸那种西贝货,神州这里出产的,可是真正的纸张。
但时间距离三国,在老曹他们看来很久了,在韩旭的视角中,就压根算不上多远。
因此,自然也没有小说这种东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