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历史

李渔三顾金华山

①李渔精神在金华萌芽

李渔三顾金华山 李因上 2278 2022-06-17 15:00:41

  李渔,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明代杂家、府庠生,参照《龙门李氏宗谱》生于明万历38年(1610),卒于清康熙19年(1680),祖籍浙江兰溪,自幼生长在江南如皋。李渔所处的明末清初,是为中华文化思想转折点。

  明亡之前,李渔曾经两次乡试均未中举,鼎革之后,遂绝意仕进,避乱金华山和夏李村中,度过了一段种花养草、赋诗访友的隐逸生活。李渔的美学思想主要也形成于这段时期,为后期他在杭州和南京的文化创作生涯,奠定基础。我将李渔精神凝练为四个字“百”“德”“孝”“义”,分别指的是“海创百学、大德行乐、扬文重孝、民族正义”。

  一、海创百学

  李渔主要成就以戏剧理论为主,但还在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很有突出贡献,涵盖小说、诗词、散文、史论、楹联、书法、绘画、篆刻、音乐、音韵学、文学评论、编辑、出版、导演、工艺美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美容化妆、美食养生、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教育、医药等诸多方面,成果卓著,开历史先河。

  说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倒不如说他是文化界的爱迪生。他第一个建立起系统的戏剧理论,《闲情偶寄》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导演学著作;他是中国第一位喜剧作家,第一位职业戏剧经理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第一个完成白话小说独创的文人,第一个开展文学批评的人,小说心理学的首创者,中国山水画第一部画谱的倡编者……集万千才华为一身的全才杂家、大家。

  由此,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林语堂说“他是一个心裁独出、思想卓越的人”。他的创新使得他的作品富有历史穿透力,让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古人,而像一个现代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美国著名学者韩南写过一本关于李渔的书,书名就叫《创造李渔》,很显然,在韩南看来,李渔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他的创新创造。海纳、创新,在文化道路上勇往直前,使得百家思想文化都汇聚到李渔的作品中,这是李渔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他成功的法宝。说他“海创百学”一点也不会过。

  二、大德行乐

  普遍的观点认为,李渔的人品不好,作品低俗、思想性不高。与他同时代的袁于令与董含,都在其著作中攻击李渔“性龌龊,善逢迎”“大约皆坏人伦、伤风化之语,当堕拔舌地狱无疑也”。梁启超认为李渔作品“浅薄寡味”,鲁迅斥之为“有本事的”“帮闲文人”。李渔关注的是“大德”,即人的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之权,在他看来,尊重、关心、爱护、重视人性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林语堂说李渔“因为胸蕴太多的独特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感情”,所以是“太有道德了”。

  李渔的作品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他对明末清初“水深火热”“天崩地解”有着真实感悟。他早期的作品渗透着毫无矫饰的个人情感与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他精神世界中最为闪光的部分。他与大多数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动乱之初,也曾想过抗争、保卫,甚至以死报效明王朝;但后来他想清楚了,明王朝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华文化由此断根。他毅然背负起亲友去世的痛苦,肩挑起文化传承大任,再无参加满清科举考试,从隐居生活过渡到大城市,借作品矫正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偏见”,将“及时行乐”的思想灌输于受苦受难的百姓,过起了不问政治而靠本事“谋有道”的“大隐”生活。

  他对生活总是抱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足见李渔对生活的热爱。李渔有一段名言,说:“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与道家、瑜伽思想,如出一辙。李渔的及时行乐观点,无非是希望人们在转动的历史巨轮面前,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尽可能生活得快乐些,这也正是现代人的特征。

  三、扬文重孝

  李渔是明清之际朝代更迭的时代产儿。自明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我国萌芽,商品交易非常繁盛,家庭手工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在经济富庶的江浙一带。西方消费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上层社会要求改变传统儒教,推动宋儒理学思想一统天下。以阳明学派左翼为代表的新思想在社会上盛行。同时代诞生出“明末四公子”、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文化大家。

  李渔显然受到这些新思想的重大影响。他相信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是创新,坚决反对摹仿、抄袭和墨守成规;他坚决批判正统的文学思想,认为自古以来没有绝对的文学创作模式,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流行风格和独特品质;他主张文学要为大众服务,表现形式上强调明白浅显、通俗流畅;他还提倡现实主义,主张作家要写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之事。所有这些,都使其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而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新思潮遥相呼应。

  尽管李渔并不喜欢迂腐的理学,但对儒家传统还是尊崇的,他对国家忠,对父母孝,对朋友信。他在父亲去世后,护送灵柩回兰溪老家,以“五经童子”高中秀才,报父亲养育之恩;后在科举中连连失利,心中愧对父母遗愿。明清易代后,他就绝意仕途,显露了他只忠一朝、不事二代的遗民心态。

  四、民族正义

  从李渔早期的诗作中,可看出其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无情地批判了清初统治者野蛮的民族统治政策,足以补正史之未逮。李渔写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许多诗作,显然有着秉笔直书、批判社会的“实录”精神,实具“诗史”之神骨。

  如其《应试中途闻警归》一诗即云:“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可见其渴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宁的爱国情怀。而其《乱后无家,暂入许司马幕》一诗更有“马上助君唯一臂,仅堪旁执祖生鞭”之句,无疑是一个爱国青年企求报国的真实写照。仔细研读李渔写于明清易代之际的有关诗作,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早年李渔决不是一个没有气节的人,相反,是一个有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强烈社会批判精神与民族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本文参阅:刘成芝《李渔文化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和《空谷足音——关于李渔及李渔文化的断想》、钟明奇《“诗史”之神骨:李渔诗的实录精神》)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