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的外婆家在镇上的集市口开了家饮料店,从小小芳到集市上来赶集时都喜欢到这里来坐一坐。这里常年向过往的行人提供茶水,绿豆汤和酸梅汤。茶水,绿豆汤和酸梅汤都是二元钱一壶,不过茶水可以免费续水。除了茶水和汤汁,还有带壳花生,糖果,点心等配着吃,这些都要另点的。在五分钱可以买一根冰棒时代里,谁又会真的花两块钱来喝这些饮料呢?但是啥时候人们也不会拒绝花两元钱买上一盘肉干吃。因此小花的外婆规定对进店点一壶饮料的人将免费赠送上一盘肉干,不管是一壶茶水,绿豆汤还是酸梅汤。这样通常人们会三三两两前来这饮料店里,每人点一壶饮料,会获赠一盘肉干,就能一边吃着肉干,一边喝着饮料坐在一起聊上好一阵子。有些人再点些其他的点心,糖果等就会更热闹了。如果要的是茶水,则可以一直续下去。
这样饮料店卖的是饮料,但主推的却是各种肉干(包括麻辣肉干,五香肉干等等)。每天都能推出几百份的肉干(来集市闲逛的闲人还是满多的),每天有上千元的收入,到逢年过节则会更多,上万元也是很正常的。
为了能供应上肉干的。需求,小芳的外婆会在冬天时,就去附近花钱买回来一些刚生出来的小猪仔及一百多只小鸡苗,小芳的妈妈从小就开始了养小猪仔和小鸡苗的锻炼。不过小芳的妈妈养得很好,除了每天去乡村的田地边采集青草,还在自家的果园子里种了很多豆子,还在自家院子后面的竹林山坡上种了菌类和药材。
由于经常下雨,竹林山坡上的菌类和药材长得都很快,小芳的妈妈会把采到的菌类和药材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周采收两次,每次能换上几百元钱。小芳的妈妈用这些钱换回成袋的麸皮,碎米,包谷面等饲养掺着每天采集回来的青草一起来喂养渐渐长大了的猪仔和鸡苗。通常半年的时间小鸡开始下蛋,猪仔也慢慢长大。这样小芳外婆的饮料店的麻辣肉干,五香肉干可以自家供应了,大大节约了成本,前来消费饮料的人也多起来。
小芳的外公给小芳的妈妈做了一个木制的手推车,方便她去田边收集青草或去集市上卖菌类,草药以及换回成袋的饲料时用。小芳的外公平时都在县城教书,除了拿回来教书的工资和节假日的时间回家外,给家里帮不了多少忙。
小芳的妈妈的兄弟姊妹中只有小芳的小姨和小芳的大舅会帮些忙,小芳的大姨和二舅由于学习好,多忙于学习,很少会帮着干些什么。小芳的妈妈上课之余的时间都用来养猪,养鸡和采集菌类,药材换饲料及到田边收集青草了。为了节省时间,小芳的妈妈把自家的鸡蛋和母鸡,公鸡都定期订了出去,订给一些单位和学校的食堂用。由于鸡吃青草料且饲料充足,非常肯下蛋,个还大,一天有几十个到一百个蛋,一个月下来也有约两万元的收入。
当果园里的豆子可以收获时,小芳的妈妈也从集市上学会了如何用豆子做豆腐。因为她是小孩子,所以她出于好奇去豆腐作坊观看并询问制作过程时豆腐坊的老板和老板娘也没多想,很高兴大方地详细介绍了每个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小芳的妈妈记忆非常得好,全都记在了心里。
等果园里的豆子全都成熟采收了后,小芳妈妈让小芳的外婆帮着收拾出了一间灶屋专门用来做豆腐用。连做豆腐用的石磨,大铁锅,过滤沙布,盛豆花的条盆,点豆花的卤水都准备齐了。到周末,小芳的妈妈叫上小芳的外婆用提前泡好的豆子开始磨豆子,制作豆腐。第一锅豆腐在豆花压了两小时后终于制作成型。一家人在试吃了自家豆腐后,都表示做得很不错,小芳的妈妈和小芳的外婆在吃了早饭后便推着小芳妈妈的手推车边走边喊卖豆腐(主要是还是小孩子的小芳的妈妈喊)。附近的村民都赶早出门来买,娘俩还没到集市上豆腐就全卖完了。豆腐比较贵,一块豆腐一斤,一斤卖二元钱。一锅豆腐做二百多斤,一早上就能卖到五多百元钱,比饮料店卖饮料快,但也会比较辛苦些。
这样小芳的妈妈每周和小芳的外婆做两到三次豆腐,每周收入约二千多元钱,一个月便有一万多元钱。更重要的是,每次都有几十斤的豆渣,这些豆渣煮熟后拌入饲料喂猪,猪吃了长得特别快,肉质也更好。这也省了很多饲料钱。
这样小芳在自家果园里种了更多豆子,足够做一年豆腐用了。小芳自家菜地里种的绿豆和果园里种的杨梅做饮料也够用了。因为小芳外婆的饮料店是点一份饮料赠送一份肉干,因此饮料店每天的顾客都很多。
这样小芳的妈妈用养猪提供的肉干促进了小芳外婆的饮料店的生意红火。小芳外婆家除了外公县城教书的工资外,还有饮料店的收入和卖豆腐的收入及卖菌类,药材的收入和卖鸡蛋的收入,除了外公的工资全家开销外,其余的各种收入约有六万多元。
当小芳的妈妈满了十八岁,可以考虑婚嫁时,小芳的大姨大姨父帮小芳的妈妈相中了一个认识的小伙子,家离小芳的外婆家约有一二百里。此时因为家底厚实,小芳的妈妈又勤快又能干,因此小芳的外婆要求小伙子上门当女婿,继续享有男方家的后代冠姓权,但要上门帮忙和小芳妈妈一起打理各项事务。小伙子和家里人商量了之后同意了这个要求。两人成家后一起继续打理这些事务。
由于人手增加,收入也增加了很多,小芳的外婆主动提出家中除小芳外公的工资外,其他收入的三分之一给小俩口做工资用。这样俩人每月能得一万多元。总收入有小芳的外婆掌管,小俩口的收入有小芳的妈妈掌管。
随着环境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宽松,小芳的外婆将饮料店买下后又番修了一遍并加盖成三楼的店面。小芳的妈妈和小芳的爸爸又养了更多的猪和更多的鸡,种了更多的豆子,菌类和药材,磨更多地豆腐,并又做了一辆更大手推车。这时每年除了小芳外公的工资外的总收入达到了二十多万元。小芳的爸爸还买了一辆脚踏的三轮车,随后又买了一辆电动的三轮车。
家里挣得钱多了,已结婚的小芳的大姨,大舅,二舅和小姨都回家来跟小芳的外公外婆嚷嚷要分家里的收入。外公没有吭声,全部交给外婆去处理。外婆对几个孩子说小芳的父母每日干得多,理应有收入。那些收入就是家里各项收入的人工总成本。而外公外婆做为家里各项收入的总出资人,理应有回报。这样家里几个孩子要求分的收入只能是剩下的总收入中的约三分之一。每年按二十万元算,扣掉店面的折旧费二万元,剩下的三分之一按六万元算,家里按十二个人来分,每人分得五千元钱。兄弟姊妹一看才分到手这点钱,自然心里是有意见的。这时小芳的外婆说道:“谁嫌少想多分就回来干活,多干才能多得,你们谁打算回来帮忙干?”几个兄弟姊妹从小就很少帮忙,更不要说成了家拖家带口的,于是都不吭声了。小芳的外婆见状又继续说道:“你们啥也不干一人白得五千元钱,这钱要是还拿得不安逸不自在,就自己去挣试试看,钱好不好拿。”几个人想了一想,知道算账算不过小芳的外婆,又不想出太多的力气,便拿着到手的钱各自回家去了。
两三年后,小芳的姐姐和小芳及小芳的弟弟都相继出生了,家里也请了一些闲的人来帮忙干着各项事务。虽然人工成本多了,但收入也跟着多了更多。小芳的姐姐长大考入省城读了大学;小芳随小芳的妈妈,从小就帮忙干家里的每一个事务,因此对这些很熟悉,她考入到大城市里的知名大学之后,没有留在大城市里,而是直接回到家里帮着小芳的父母管理这些事务。这时家里每年的总收入有约二百万元,除了税收小芳父母能收入六十万元,小芳的外公外婆收入六十万元,小芳妈妈的其余兄弟姊妹每人每年能分得五万元。小芳回来后从跑业务开始干起,先将饮料店注册成了公司,将自家的饮料和肉干都先后申请了商标,通过罐装和袋装包装后往外地销售,并通过外贸销往国外。饮料店的人们还是按壶,按盘消费,但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从店销变成了外销为主。这使得饮料店为主体的公司的年销售额不断地快速增长,从年收入二百万元到几百万元再到上千万元。这样小芳的外婆从饮料店里的事务中退下来,接受公司的养老。小芳父母成了公司的名誉董事,小芳正式全面接手了自家的饮料店。
小芳的姐姐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军校的军官,待对方分到部队后嫁过去成了一名随军家属。小芳的弟弟在外公的影响下也回到县城的学校当了一名老师,并打算以后像小芳的外公一样成为一名师范学校的教授。
小芳外出谈业务认识了一位单位上班的公职人员,俩人在一起很聊得来,很快便正式交往起来。见过双方家长后两个人很快便将婚事定下来,并晏请亲朋好友举办了热闹隆重体面的婚礼。婚后两个人继续在县城里面生活,既能照顾到镇上的饮料店及公司里面的所有业务,又能照顾到离镇上很近的乡下的外公外婆和父母。
当小芳正式接手饮料店及公司后,第一年年末小芳制定了新的分配方案。小芳的外公,外婆及父母每年从公司获得一百万元的养老金,小芳的妈妈的几个兄弟姊妹及小芳的姐姐和弟弟每人每年从公司获得十万元的家族分红。其余的百分之四十留在公司内运作,百分之二十归小芳及家人。这个分配与原来差不多,且金额比原来还高。因此在家族内一致通过。小芳的表兄弟表姊妹们虽然也很想分得一些,但他们的父母也都只能从中享有一点点的利益分配权,因此他们也起不来兴致去争些什么。为表示一下家族对他们的安慰,小芳设了一个家族和谐发展基金,注资五十万元,每年从中给其他的家族成员,主要是各种的表兄弟表姊妹们每人一个一千元的红包,包括来拜年的小芳父亲家的同辈的堂兄弟堂姊妹们。因为小芳的父亲是保留了后代冠姓权的小芳外婆家的上门的女婿。因此小芳的父亲的兄弟姊妹一般来说不享有对该基金的分配使用权。特殊情况下,经过小芳父亲的申请,由小芳的外公外婆及小芳的妈妈的一致同意后,由小芳批准之后,可以给小芳父亲的各种亲戚给予一定金额照顾。最高一人次不超过十万元。对此,小芳父亲表示了原则上的同意,并保留了在某些一定情况下超额申请的权利,如小芳的爷爷奶奶由于身体原因需要的特别照顾等。而小芳的先生家的各种亲戚的人情往来,每人每次一千元内的红包都是可以允许的。
总之,小芳的饮料店还是生意非常好,公司的收入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