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琼林宴前暗流涌
暮色四合,汴京城的朱雀大街已笼在昏黄暮色里。姜承宗家那座半旧的青砖宅院,此刻却气氛紧绷,不亚于皇城根下的禁军换防。
柳氏携着姜珊刚跨进垂花门,就见姜承宗正背着手在青石甬道上急得打转,腰间那枚常用来炫耀的玉佩被汗濡得发亮。他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名帖,见妻女进来,忙不迭迎上去:“你们可算回来了!积善堂的陈管事刚差人送信,说先前商定的漕运份额……”
话音未落,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青衣小厮翻身下马,手里捧着封火漆信函,见了姜承宗便躬身道:“姜东家,陈管事亲笔。”
姜承宗拆信的手指都在打颤,信纸展开的瞬间,他喉间发出嗬的一声,仿佛被人抽走了魂魄。柳氏凑过去看,只见墨迹淋漓的字迹写着“合作暂搁”四字,后面还缀着句“家有内事,容后再议”。
“怎会这样?”柳氏手里的锦帕“啪嗒”掉在地上,与姜珊对视时,两人眼底都晃着惊慌。今早去姜府拜访孙氏时的争执还历历在目——那扇朱漆大门内,姜禹泰沉脸拂袖的模样,管家那句“莫要惊扰大小姐”,此刻都化作针尖扎着心口。
姜承宗突然转头瞪向柳氏:“你们去姜府,到底见着三夫人了?”
“没、没有……”姜珊慌忙摆手,偷偷在母亲腕上掐了把。她实在不能接受,那个在自家做了十几年粗活的姜瑜,竟摇身一变成了姜家嫡女。方才路过州桥时,她还反复琢磨:若姜瑜真是姜家找回来的千金,怎会连辆像样的马车都没有?当年送她来乡下的人明明说,那户人家连油灯都舍不得多点。
柳氏被女儿掐得一个激灵,忙附和:“可不是么,连侧门都没让进,只那管事出来应付了两句。”她瞥见丈夫鬓角新添的白发,心里却翻着另一种念头——若姜瑜真是姜家血脉,自家替他们养了十余年,便是请去金明池畔的画舫上受谢,也是该当的。
姜承宗将信纸攥得咯吱响,忽然抬脚就往外走:“我去积善堂问个明白!那漕运份额关系着咱们明年的绸缎庄扩张,岂能说黄就黄?”
“老爷!”柳氏连忙拉住他,“此刻去岂不是自讨没趣?”
姜承宗甩开她的手,背影撞开半掩的院门,带起一阵穿堂风,卷得廊下那串风干的梅枝哗哗作响。
待院门“吱呀”关上,柳氏立刻转向女儿:“你方才拦我做什么?依我看,定是姜瑜那丫头搞的鬼!”
“娘!”姜珊跺脚,裙裾上绣的缠枝莲都跟着颤动,“您想岔了!若她真是姜家大小姐,姜府怎会连辆乌木马车都不派来接?依我看,定是咱们吵嚷惹恼了三老爷,才坏了生意。”
她从袖中摸出张粉笺,“方才在胭脂铺听人说,后日姜府要在琼林苑摆宴,正式认回那位千金。咱们若能拿到帖子……”
柳氏眼睛亮了。琼林苑的夜宴,那可是汴京城名流云集的场合。甭管姜瑜是不是真千金,只要能混进去,当着满座权贵的面诉说养育之恩,姜家便是再富甲一方,也得掂量着给些补偿。
“可咱们刚得罪了他们……”
“这有何难?”姜珊指尖划过粉笺上“姜府夜宴”四字,唇角勾起抹算计,“我听说路家表姑娘也会去,她素来与我投缘,求她递张帖子便是。到时候我穿那件孔雀蓝的蹙金裙,您带上父亲前年得的那方端砚作礼,保管让姜家人挑不出错处。”
柳氏被说得动了心,正待说话,却见院角的石榴树影里闪过个黑影。两人唬得后退半步,才认出是自家养的老仆福伯。那老头捧着盏油灯,昏黄的光映着他皱巴巴的脸:“东家娘,灶上炖的鸡汤该起锅了。”
与此同时,姜府西跨院的稚子阁内,正弥漫着淡淡的檀香。
姜瑜跟着姚氏踏上描金漆的楼梯,每一步都踩在柔软的毡垫上。三楼最东头的套房门被推开时,她忍不住屏住了呼吸——迎面是架紫檀木多宝阁,摆着青瓷娃娃、玉制九连环,靠窗的拔步床上挂着水绿烟罗帐,帐角缀着的珍珠随着晚风轻轻晃动。
“这原是给你预备的周岁房。”姚氏伸手想去挽她的胳膊,却被姜瑜不动声色地避开。她指尖在冰凉的窗棂上划过,语气带着刻意的亲昵:“这些年大哥总让人打扫着,连你襁褓时用的银锁都收着呢。只是我瞧着太过孩子气,原想重新糊了墙纸再给你用,没成想……”
姜瑜望着墙角那架雕花婴儿车,竹制的车架上还缠着崭新的红绸。她想起在姜承宗家时,自己睡的是漏风的柴房,冬天只能裹着破棉絮,忽然觉得这满室精致都像隔着层琉璃,看着暖,实则冰凉。
“劳二婶费心了。”她微微颔首,声音平静无波。
姚氏脸上的笑容僵了僵,眼底掠过丝阴翳,嘴上却依旧热络:“你初来乍到,有什么缺的尽管跟我说。那拨浪鼓是江南新贡的,你若喜欢……”
“二婶早些歇息吧。”姜瑜转身看向门口,分明是下逐客令的意思。
姚氏捏紧了袖口的银镯子,转身时裙裾扫过案上的青瓷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直到那扇梨木 door轻轻合上,她脸上的温和才褪得一干二净,对着门板啐了口:“乡野里养出的狐媚子,真当自己是金枝玉叶了?”
廊下的宫灯被风吹得摇曳,将她的影子投在青砖上,活像只蓄势待发的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