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感觉自己看书的速度提上来了,然后就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看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一本几百页的小说能看两个月,但是很喜欢看书过程中那种沉浸于自己的感觉,还有看完了以后做总结,其实每一本书到最后我也只能记住一个部分。
像小时候风靡盛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就记得他好像参军了,残废了后来又写书去了。那本插图式《爱的教育》不全,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当时也没看懂,独理解为写友情,好多年以后知道有一本《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出名作,猜着应该是同一本。
再有点印象的就是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在学校看小说,那本小说叫《若即若离》,字已经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了,只是隐约记得那个女主叫囡囡,是个古代言情小说,那本书后来奠定了我喜欢古代文学的基础。犹记得当时那个女同学说不让在看书的时候擤鼻涕。对待自己的东西确实很在意,就算我也是一样,去年还是前年我称兴买了两本《百妖谱》,看得悠哉乐哉,看完后过了两个月,大玉借走和他同学看,过了小半年才送回来,期间我还问了两回。
高中时候看书的时间也成为了很奢侈的事情,那时候某个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班里集体去阅读室看书,还不是每天都有,当时不想看整本书,因为心里老记挂着后来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就专挑什么什么文摘文刊看,尤其是里面的笑话,看的不亦乐乎。可能当时就显示出了喜欢喜剧的苗头。我当时上小学的时候是六三制,也不管现在是五四还是六三,总归是九年义务。六年级的时候看漫画的旋风刮了起来,《阿衰》和大脸妹的相爱相杀,让我在小学最后欢乐的时光中有了更深的记忆。
好不容易高中坎坎坷坷的过来了,期间也没看什么杂七杂八的书,倒是听说了不少班里男孩子在看什么《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其实只记得什么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它很厚,因为那本书被班主任搜出来的时候我还惊讶于它的厚度,快抵得上三本数学课本了。上了大学除了专业,平时都会去图书馆找书看,那是我很开心的一段时光。
我在那所只有图书馆能撑起门面的学校里,看了很多外国文学,其中第一本也是最喜欢的一本是描写日本武士道的《宫本武藏》,他更像是人物立传,写书的人是谁我就没记住过,但是宫本武藏很吸引我,后来王者荣耀开黑我还仔细看过宫本武藏的技能。回忆《宫本武藏》那本书,我从里面知道了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你要拿过来用需要消化,但是从消化的过程中可以再改变,变成独属于自己的东西,既能克敌制胜,又能提升自己武力值。总结下来其实就是技能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个理论当时也只是知道,多年以后才真的有事件教你到底怎么样去糟粕取精华,这可不是某大牌精华液那样,放在那儿等你抹。《宫本武藏》当中描写情爱的没有那么多,感觉跟济公一样,能渡众生却渡不了你一人。相反,写了很多日本江户时代的领袖,放在现在的拍成影视剧的话,又有不少人会磕CP。
工作了以后看书也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刚开始看专业的多,后来又看了《月亮和六便士》,没看懂,《挪威的森林》送朋友的生日礼物,第二天又给自己买了一本,看得津津乐道,后来又看了《傲慢与偏见》,那是我在新华书店蹭着看的,周末不上班的时候,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新华书店看书,那里大人小孩老人都有,只不过有坐位的地方需要消费,大部分人还是在过道里看,我就是其中之一。
《傲慢与偏见》很神奇。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不喜欢那个女主角,很势利的感觉,后来那个男主角出来的时候也不怎么喜欢,就是这两个我都不怎么喜欢的人经历了很多很多以后在一起了,看完以后就觉得应该在一起,不在一起天理不容。但是书里有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女主驾着马车带着老人孩子还有一怀孕的逃亡,那个男主没帮忙,都是女主自己上,看到女主后来因为手糙了伤心不已,我还暗自窃喜。现在我的手有点干,我都想把护手霜都涂上。
可能我认为《傲慢与偏见》神奇的点在于他们是势均力敌的爱情吧,看完以后马上黑转粉,成为我书库里排名前三的一本。
最近还看了杨绛的《我们三》钱钟书杨绛钱媛三人的生活。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追的哪儿是风筝,是自己。还有林清玄的《世界因你而温柔》,茶道,禅修。最近还迷上了听评书,尤其是郭德纲的评书,他讲的狐狸也好,三国,水浒,我都爱听,就是“听事儿”。
——《我的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