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现实

象牙人生

第 13 章

象牙人生 言十九兰若 9562 2020-12-18 14:34:08

    照规矩,学徒出师要放假半个月回家报喜,店里发钱,还有带特产回去孝敬父母。言叔华一年多不回家里,心里越来越思念父母,兄弟,五老爷,还有家乡的一切。收拾好行礼,和师父师兄弟老板道别,然而言叔华并未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芮先生家里,这天是礼拜天,芮先生在家,言叔华送上礼品,点心,还有一些孩子的玩具。芮先生很开心,欣赏的看着言叔华,“我说去看过你几次都不见,听他们说你调来调去的还担心你不适应,原来是那么出色,恩师怕是高兴坏了的,你看你,带那么多东西,我这里什么都有,你带回去给你父母兄弟,等你挣了大钱再请我就可以了。”芮先生忙着挡住言叔华拿东西。“家里我都安排好了,芮先生,你放心。这些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我只能表达一点心意。”芮先生只好停手,忽然想起什么,叫过太太,在耳边叽叽咕咕说了几句,太太笑着说:“好好,当然好。”进去里屋,一会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大的扁盒子,上面有培罗蒙三个字,打开是一套暗条纹青色牙签呢毛料西服,芮太太笑着说:“小言,来试试,你和他差不多个子身材,本来帮他做的,他说太年轻,非要再做黑色的,我正愁浪费了,一次都没穿过。”言叔华忙说:“不行不行,芮先生芮太太,这个太贵重了,再说我也没穿过,不可以的。”“哎!叔华啊,一来庆祝你出师,二来我本来就想到这一天帮你做一套西服,你也知道现在的洋行做生意都要穿这个。再说这也是凑巧了,就跟上天安排好的一样,你再客气就不好了。”芮太太想了想说:“对了,还有一件事。”跑进里屋又取出一件新的白衬衣和一根领带。抱歉的跟言叔华说:“西服必须配衬衣领带,这些只能是穿他的旧的了。”言叔华还想婉拒,芮先生拿着衣服把他拉进侧房,把门关上:“赶紧换了回老家,我也不留你的饭。”一边笑着一边帮他脱衣服,言叔华没办法,想起史先生的话,就爽快的换好了。芮先生帮他把领带系好,其实这些他都会,这一年里,不管在店里还是外面他都学习一切商务礼仪,包括穿衣打扮都认认真真的。收拾利索,把旧衣服叠好,打开房门。芮太太这么一打量,简直惊呆了。“太帅了,来来,自己照照镜子。”言叔华挺不好意思来到穿衣镜前,眼前出现一个时髦,标致,风流倜傥又充满自信的青年公子,风度翩翩。“我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这不好吧”“什么不好,这也是你一年来尽心尽力辛辛苦苦应该奖励的,更是你自信自强的最真实映照,拿着这个,送佛送到西。”芮先生递过一顶礼帽。言叔华深深的鞠了一躬:“叔华就不多说什么了,先生太太对叔华的好,我今生记得。”说罢,转身离去,手里提着换下来的旧衣裤,眼框红红的。言叔华离开芮家,门口那黄包车师傅在等他下来等着有点着急,看着车上还有大大小小一大堆行礼,心想总不会为了不付车钱连这些都不要吧正想着,言叔华出来了,师傅看着他,满脸狐疑:“你?是刚才…”言叔华笑着说:“师傅,是我,进去换了套衣服。”“哎哟,真的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都差点认不出你了,小先生,你这可是我们上海滩一等一的公馆子弟啊,帅!“伸出大拇指“现在去哪?码头吗?”“不是,去一下霞飞路”“好咧,您坐好!”车子飞驰,到了霞飞路,走到润丰源门口。深色大理石台阶,古铜色大门,庄重气派,门上匾额黑底金字“润丰源”三个大字,矫若惊龙,说不出的低调中透露出气派豪华。言叔华站在那里,黄包车师傅问:“小先生,您要进去吗?我在这等你。”言叔华摇摇头,站了一分钟,把帽子拿手里鞠了一躬,然后转身上了黄包车向码头去了。而这一幕正好被润丰源楼上经理办公室站着看窗外的一个人看到,他一手拿着烟斗,一手环绕胸前,仔细的辨认以后,他不为人觉察的笑了笑,看着言叔华离去。他就是润丰源的老板史秉政。边上他的随从也看到这一切,“老爷,这是谁啊?看似和老爷相识,要不要我去截住他让他上来见你?”史秉正摇摇头,看着黄包车越走越远。

  言叔华本来想坐火车到常州,然后坐船到埠头,再雇车或者走回新北,埠头属于武进,到新北二十里地。很巧的是仓库同事告诉他有条船要去溧阳运稻米,经过新北,他可以一直坐顺风船到家。言叔华很高兴,毕竟带了那么多东西回去,原来的方式不方便。到了码头,运输船也做好准备,和船老大见个面,送了两包老刀牌卷烟。船老大连称言叔华太客气了,听码头仓库执事说言叔华才十六岁就已经做到老大房采供部经理,以后还要靠他照顾可以多运货。恭恭敬敬让他住在船舱里,自己和两个船工可以住在仓板上。木船解缆启航,顺着黄浦江,往上游驶去。尽管是逆水,却是因为顺风,张满了船帆,走的并不慢,过了松江米市港转往泖河,进淀山湖,这里就是黄浦江的源头。一过淀山湖就到了著名的周庄,船上带了一些发到周庄的货物,停在码头上,等待卸货,看着繁忙的码头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们卸货,船老大抱歉的对言叔华说:“小言先生,看来今天晚上要住在这里了,不过周庄可是个好地方,小言先生上去走走。”言叔华早就听说周庄,还有沈万三。很想来看看一代巨贾的家乡,今天有这个机会正好,于是对船老大说:“你确定今天走不了,我就上岸去,不一定住船上,明天一早回来。”船老大肯定的说船上货物卸好已经天黑了,肯定走不了,明天一早出发。言叔华就收拾好行李,带了一个小手提箱,里面放一些洗漱用品和贵重物品,上岸而去。周庄四面环水,河道纵横,咫尺往来,就算是去街对面,都要过桥或者划船。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谓水乡之最。言叔华走走看看,两座连着的小石桥引起他的注意,那是两座名叫世德桥和永安桥两座石桥,位于周庄中心一条分叉的河流叉口上,连在一起,倒影在平静清澈的河面,一个桥洞是圆的,一个是方的,就像是一把钥匙的圆圈和突出,因此当地人也叫双桥为钥匙桥。时近傍晚,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窗户飘出阵阵红烧肉香味,言叔华觉得有些饿了。找到一家古色古香的客栈,进去,问了一下房间价格,不贵,就住下了。然后问伙计何处飘出肉香?伙计指了指斜对面的望月楼饭馆,“小先生,正好望月楼的万三蹄出锅,去尝尝吧,保证你吃的满意。”言叔华谢过,过了石桥,进了望月楼,伙计上来招呼,坐在窗口临河边。点了万三蹄,油炸鳑鲏鱼,三两河虾,一个清炒菠菜。他不会喝酒,沏了一杯秋红茶,慢慢品尝起来。万三蹄就是江南常见的糖蹄,只不过周庄的用了当地的用青稻糠喂养大的黑猪蹄膀,更肥美,更香,更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真正好吃的是油炸鳑鲏鱼,这种江南特有的小鱼,言叔华在家就特别喜欢,母亲总是在街上买了渔民刚捞上来的鳑鲏鱼,捏去肚肠,晾干油炸,撒上盐花,脆脆的咸咸的,好吃到吮手指。这里的也是撒了一些椒盐,更香也更让他思念家乡。店里面食客不多,他一面品尝一面问伙计:“我想问问关于沈万三的事情,兄台可知道?”“知道,都知道,来这里的外地人问的最多的就是沈万三,我们从小生活在这里也知道沈万三,沈宅就在东面的街上,可惜现在已经破败不堪,早就不住人了,小先生如果想去看看,吃过饭就去,不远,但是小先生想要详细了解沈万三还是要问他们沈家后人。”“沈家还有后人吗?”“有,当然有,沈万三一家都充军云南,死在那里,可他有弟弟啊,现在的沈家就是他弟弟的后代,也就是俗称沈万四的后人,哎,你别走,老七你过来过来,”伙计说着忽然跑到门外,招呼一个挑着箩担的人。那个叫老七的走过来把箩担放下,问伙计:“阿宝,你叫我?”“是啊,老七,里面有位小先生想问你家祖上的事情,你去说说呗。”“这,天色已晚我还想回去吃晚饭哩。”言叔华走出来,对着此人施礼,那人赶紧还礼。言叔华说:“这位老者,如果方便请进来喝一杯,在这里吃点晚饭,在下做东,麻烦你说说令祖万三先生的事。”沈老七想想,“也好,家里也不知道我会赶回来吃晚饭,那就叨扰小先生了。”把箩担放好,然后进去里面坐下,言叔华叫伙计上一付碗筷酒碟,再上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盘炒时件。两个人一个喝茶一个喝酒,边喝边聊。沈老七问了言叔华家在哪里,读书还是工作,当得知如此谦逊有礼又风度翩翩的青年只有十六岁,感叹不已,直说前途无量。接着说起自己的家世。其实沈万三只是民间送的外号,他的真名叫沈富,弟弟沈贵也就是俗称沈万四的那位。元朝时期沈富兄弟跟随父亲从湖州迁到周庄,发现这里河网密布,是靠近京杭大运河,还能通过黄浦江出海,四通八达,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人们所说的聚宝盆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真正的聚宝盆就是沈富独到的眼光和大胆的想法。年轻时候的沈富更是吃苦耐劳,自己耕作,加上此处田地肥沃,粮食,油菜,蚕桑年年丰收,沈富一有钱就买田地,田地越来越多,家中粮食堆积如山,这样没多久就有了经济基础,开始经商,做稻米,菜油,蚕茧生意,主要在苏州和松江之间往来。临近的汾湖边有位富翁叫陆德源,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嗣,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道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买船开辟海运,和东南亚国家做起生意,把JDZ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紫砂,苏州的丝绸运出去,再运回香料,珠宝,象牙,药材等。没多久就集聚了大量的钱财号称沈万三,在元末战争中,更是向敌对各方运送物资粮食赚钱,因为支持过把都城设在苏州的张士诚,明朝朱元璋胜利后,沈富很惶恐,向朱元璋提出捐钱修南京城,最终还是被流放云南,客死他乡,他的后人因为牵扯蓝玉案基本上都没留下来,只有一个儿子在云南躲起来,过了几代人,把沈万三的墓迁回周庄。沈老七的祖先沈贵,一直在家务农,没怎么参与沈富的事情,所以保住一条命,子孙延续到现在。他以做工种地为生。今天是去码头帮人家挑货。也经常有人找他问沈家旧事,很少有人像言叔华那样以诚待人。酒足饭饱后,言叔华问沈老七是否可以带他去看看沈万三老宅。沈老七叹口气,“可以,但是小先生做好思想准备,那可是破败的很了。”言叔华起身付了饭钱,跟在沈老七后面沿着河边走到东面,一片破败的,范围很大,还能看得出大概轮廓的房舍在眼前,从门前的河边一直延伸到屋后的河边,足有几十米。后门就是码头,可以直接靠船装货卸货,也可以上下客人,可见设计精妙。沈老七告别回家,言叔华看了一会儿,转身回了客栈,坐在床上不由得睡不着,一是明天就将回到家乡见到久别的父母兄弟,心情激动。二是感慨沈万三的命运,人啊,即使本事再大,也躲不开命运。以后自己要做生意,尽量避开权力派别,不参与任何争斗。十六岁的言叔华第一次感到权力的可怕和个人的渺小。第二天不亮,言叔华起床退房,来到码头,船老大正好起来做开船准备工作,看到言叔华来了,就吩咐开船。天还蒙蒙亮,帆船已经无声无息的顺风滑出很远,直往家乡开去。靠着船帆在河道行走的船,即使顺风顺水速度也是有限,何况一会儿风歇了,一会儿风向转了,实在没风又逆水就要船工上岸拉纤。从周庄转向京杭大运河,帆船向北,顶风,走的很慢,船老大技术高超,不断变换船帆,走之字形路线,继续往前开,第二天晚上一直开到半夜,过了常州,走出京杭大运河才停。这一天,船工们都累坏了,言叔华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船在下午经过常州短暂停留,船老大上岸到码头上的电报公司看看有没有拍给他的电报,因为没有通讯工具,一旦载货地点,时间,或者方式有改变,船上的人不知道。因此每个航运公司都把电报发给运输船航行方向上沿途的电报公司,船老大上岸找一找,有改变就有电报,没有,就按照原计划执行。趁这个空隙,言叔华请船工在街上买了很多卤菜,有盐水鹅,猪头肉,羊肉,牛肉,还有花生米,还有两瓶好酒,明天就要下船了,想着今天晚饭犒劳一下船工们。哪知道一直行船到那么晚,他都睡了一觉了。听到船老大吆喝靠岸,他也爬起来,穿上御寒衣服,把酒菜摆出来,一碗碗酒倒满。船工们系好缆绳,把船头的气死风灯都拿过来,把整个舱板上照的很亮。四个人围坐在一起,船老大不好意思的搓搓手:“小先生,怎么可以要您帮我们倒酒,让您破费已经是很不好意思得了”“郭老大,你这就见外了,一路上我看得到你们那么辛苦,中午随便吃一点干粮到现在了,饿坏了吧,快吃吧。”郭老大眼睛两侧的的皱纹在笑容下更深,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咂着嘴说:“好酒,好酒,小先生,我们走船跑运输的人,都习惯了。走船看天气,天老爷不给饭吃,谁都没辙,遇上天旱枯水,大雨洪水,或者狂风暴雨,能保命就很好了,所以能走尽量多走,基本上跑船的都这样,遇上小先生这样年轻有为,又体恤下人的才是我们的运气,来干一碗”三个人喝酒,言叔华喝水,碰了一下碗,干了。真的是饿坏了,闷着头,吃了好一会儿,三个船工才缓过来。言叔华帮他们倒酒,夹菜。三碗酒下肚,一大半菜吃了。大家开始说说笑笑,熟识起来。言叔华问郭老大:“老大,现在的船运,作为货主,有什么要注意的”郭老大一笑:“小先生,听你们仓库执事说你好学上进,一年就学完人家三年的本事,现在看来真的不奇怪。一路上我也注意到你,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是问就是观察,有时候还记录河道走向,经过的村镇。真的没见过这样好学的年轻人,好啊,今天我老郭就献丑,把这行船的种种利弊都跟你说,以后啊,你做生意要是真和船运紧密联系,听我说了,谁都骗不到你。”接着跟两位船工再干一碗,这二位就醉了,七倒八爬,趴在被褥上就睡了。郭老大指着船对言叔华说:“岸上人都说跑船的人,脚踏平地,三分贼气。这话真不好听,但是今天我要跟你说实话,基本上没冤枉跑船人。跑船的大多数是因为家里苦,没钱,所以看到货物没人监管,不动心那是假的,”郭老大端起杯子喝一口酒,言叔华赶紧问:“我在码头三个月,看到散装货物都封石灰印,包装贴封条,到了对方,每次都有损耗,而且不是正常损耗,这如何能贪到?”郭老大吃了一口菜,继续说:“小先生稍安勿躁,听我给你慢慢讲,一般来说,船家贪货有几种方式,散装的你看用石灰章封印了,只要动了就破坏了,对不对?这个其实最简单,他们有固定的卸货地点那里就有和你们一模一样的石灰封印章。包装的难搞一点但不是没可能,比如面粉,袋子都是封口的,没办法了吧?不是,他们可以用麦管从缝线的中间穿过然后一袋子一袋子倒一点出来,积少成多。至于稻包子,菜籽包,那种麻袋包就不用说了吧,他们偷了还想斤两少得不多,就用浇水增重来解决,所以很多货品到了目的地已经变质或者品质不佳。其他的有些更加不得了的,比如运油船不管是菜籽油,大豆油,那种散装的船舱都有暗格,油漏到暗格里,被他们用抽筒抽到后面船舱的油缸里,路上放进河水,保证重量不少。至于调包,换货等等更多。小先生你将来要小心。”听着郭老大说这么多弊端,言叔华惊出一身汗,短少货物就是失信于人,会让客户觉得不诚信,以次充好,油里面放水那得出大事啊!言叔华站起来对着郭老大一弯腰,拱手行礼,“今日我言叔华得到郭老大指点,不胜感激,没齿难忘,大恩不言谢,我记在心中。”两个人又说了一番话,郭老大听着岸上梆子响起“啪…啪啪啪”然后是小锣声音“咚…咚咚咚”一慢三快。“三更了,小先生休息吧。”看着言叔华还不想睡,还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郭老大行走江湖多年,一看便知他想什么,“小先生在想你郭老大做不做这样的事,哈哈”看到言叔华有些难为情,继续说,“不要紧,我也是船家,更是普通人,总会见财起意,不瞒小先生早年间我也做过这些勾当,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感觉要为后代积德,再有我亲眼看到货主因为船家偷换货物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所以我告诉自己再也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但不这样就没多少利润,所以你看我的船只能提高运费,有一些懂行的老板愿意雇我的船,便宜没好货啊,小先生。”言叔华在码头仓库是听人说郭老大的船运费最高,但不知道其中还有那么多说法,想想新鲜的贵重的物品要是真的被这样糟蹋,怎样要把这样互损的局面改观,变成互帮。不知不觉睡着了。深秋的河上有些凉,言叔华夜里没有到船舱睡觉,就在这舱板上面裹着被子睡着了,一觉醒来脸上凉凉的,摸一下是一层霜。再看郭老大,已经趁天微亮准备开船了,船尾炉子上炖的粥,两个船工先吃,等下再换班吃早饭。帆船离家越来越近了,午后一过庄河港,就是新北地界,言叔华今天一直站在船头,看着不断变换的两岸的景色,仿佛这样能快点到家。终于,在离家一年零二十一天以后,看到北新桥,这是新北街最东面的桥,在运河上面。船靠岸,郭老大和船工帮言叔华把行礼搬上岸,就准备出发,言叔华没有留他们吃晚饭,知道他们船期很紧要紧赶路,约定回上海再叙。

  家里不知道言叔华也要回来,他得知出师探亲也是很突然的事情,也没人来接他,这样更好,言叔华心里想。可这么多东西要搬回家,人又不能离开,正在犹豫怎么办?村西言家几个同族亲戚从街上回村,远远看见码头上一位西装革履的青年,帅气的在那张望,那人忽然对着自己喊起来:“四叔,过来帮我。”被喊四叔的人一愣,看了又看,和边上两个后生说:“这个人声音很熟悉,但是我怎么没见过。”还是两位后生眼睛好使,“这不是东头四聋子家的三儿子叔华吗,他怎么这么西洋景了?”这里人把时髦叫做西洋景。三个人走下码头台阶一看,真是言叔华,两个后生围着叔华嘻嘻哈哈,喊着叔华哥,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四叔说:“昨天村口桥上遇到你姆妈,还问她,她说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这个老三就像翅膀硬了的鸟雀,飞在外面就不想回,快回去,你姆妈想你想得很呢,老见她朝这边码头看。”一想起姆妈天天盼他的样子,言叔华眼睛有点湿润,几个人搬起他的行礼,往家走,他叫其中一个年龄小一点的:“小金宝,你不要拎东西了,先跑回去告诉我姆妈,说我回来了,等下我给你大白兔糖吃。”一听有奶糖吃,小金宝飞也是的向村子跑去报信。言叔华还没到村口,高高瘦瘦的老夫人急促小跑过来,一只手还搭在眼眶上张望,四老爷庆福跟在后面。言叔华老远喊了一声;“姆妈”跑过去搀着父母,毛氏和四聋子上下看了几遍,眼前这个青年也就出去一年,回来却是大不一样,穿着只在城里才看到过的外国人穿的衣裤鞋子,戴着礼帽,神采飞扬,说不出来的帅气,倜傥。“老三啊,你总算回来了,一出去一年多了,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好去接你,走,我们回家。”到了家门口,四叔放下行李,言叔华请他进屋坐坐,他不肯,说不打扰一家人团聚,言叔华从箱子里拿出一包老刀牌香烟给他,抓了两把大白兔奶糖给两个后生,三个人欢天喜地的回去了。一进家门,毛氏上下仔细打量老三儿子,看到他这么光鲜亮丽,自己心里高兴,但想到这个儿子十五岁就出去,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家里又没钱给他,全靠他自己,那得多少钱,这孩子怎么能这样能干?能干的让人心疼。别人家孩子这个年龄还在父母身边什么都不会干,这个家里老大挣钱养家,还已经有头有脸。老二在外读大学,都说是又一个举人老爷,老三其实不出去不要紧,家里养的起,可你看,就是不愿意呆着。越想越难受,眼泪扑索扑索掉下来了。大女儿逸华搀着母亲的胳膊笑到:“三弟回来,你应该开心才是,怎么会哭了。”七岁的小女儿韫儿早就缠着哥哥,一会儿看他的西服一会儿看他的领带。在家的时候,言叔华最稀罕这个妹妹,一年不见,一下子就抱起小妹,两个人又闹又笑,是啊,在外面少年老成,连四五十岁的人都喊他小先生,在家,他就是个孩子。屋外响起大哥的声音:“三弟回来啦,在哪啊?我来看看,是不是苦的瘦成干瘪枣子了?”言叔华放下妹妹,跑到门边,大哥穿着长衫梳着分头,一看他:“哎呦喂,我以为我够时髦的了,没想到还有这么时髦的人,给我看看,这都是洋玩意儿,不得了不得了,来,坐下好好跟我说说。”言伯华拉着三弟到了堂屋坐下,一家人围坐着,毛氏赶紧到灶间做菜,可没做准备,也来不及买菜,她就准备去妯娌家借点菜。言叔华知道母亲的脾气,绝不亏待孩子。立刻站起来,拦住母亲:“姆妈,我晚饭不要吃什么,一路上吃了很多好的”我就爱吃姆妈做的面锅摊,咸泡饭,再来点咸菜。“”“那个简单,随手就来,但是你在外一年,回家应该吃点好的。”母亲抱歉的说。言伯华笑笑:“你就满足他,在外面那么久,肯定想吃你做的饭,好菜明天再买也来得及。”小妹韫儿不高兴了,撅着嘴说:“还以为今天晚上能吃馄饨还有很多菜呢,谁知道还是面锅摊。”言叔华笑着摸摸妹妹的头,然后去房里拿了几个盒子出来,每个人一个。韫儿拿到的是一个蓝丝绒盒子,打开一看,是一盒子巧克力,没看到过,黑黑的。言叔华帮她剥开纸壳,放到嘴里,那个味道很甜很香也有点苦,很醇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味道,韫儿一下子就开心的不再吭声,把盒子盖好,抱在怀里不放手。赛华姐的是香粉盒子。大哥的是烟斗,父母的是冬天保暖的绵羊皮护腿,坎肩。母亲毛氏有点坐不住了,“你疯啦,这得花多少钱啊?你借那么多钱买礼物,后面日怎么过,怎么还的起啊?”大家都停下,看着言叔华。他倒是什么都无所谓,笑嘻嘻的说:“姆妈放心吧,我们店里发了钱让员工买礼品带回家。这些东西有很多也是自己店里经营的,老板叫我多带些回来。你们就放心吧,我这套西服是五叔的徒弟芮先生送我的,回来那天我也带了礼物去感谢他。”大家这才放心。掌灯时分,屋子里点了油灯,已经在电灯下生活了一年的言叔华十分不习惯,把放在门外的木框子拿来,用铁棍撬开,拿出两盏美孚灯,点燃灯芯,盖上灯罩,家里一下子亮堂堂了。言叔华很细心,那个木头箱子里还有十几斤煤油,可以点好长时间了。吃完饭,言叔华到家一下子觉得很困,吃过饭洗漱完了就睡了,这一夜在自己的床上,闻着熟悉的家的味道,睡的真香,一直到第二天的上午,日上三竿才醒。吃口早饭,穿好原来在家的衣服,言叔华带着礼物就去隔壁五老爷家,五老爷看到侄子一年后回来更高更壮实,心里无比高兴。但脸上依旧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来。

  言叔华就跟五老爷把这一年的经历,过程,遇到的人和事,全部说了一遍,五老爷听得聚精会神,结束后感叹的说,“也就是我们叔华,在这样的年龄能做到这样,着实难能可贵。我接到小芮的书信,他一直赞扬你,人家三年出师你只要一年,十六岁做了老大房采供部经理,那是绝无仅有,五叔心里高兴。”捋了一下胡子。“五叔希望你更上一层楼,也更加看好你,就要年少得志,但是不年少轻狂。”一老一少说了很多关于当前局势,上海的情况,以及言叔华一路上看到的场景。五老爷年轻时候去过上海,比较有共同语言,一直说到中午,留言叔华吃了午饭。接下来拜访了家里的伯伯们,族里长辈。从西面回来经过九间堂,言叔华驻立在那里看了一会儿。言伯华在边上也不出声,看到有人来了,轻轻推他一下,兄弟彼此心照不宣,回家去了。

  亲戚见得差不多了,眼下正当十月底水稻成熟,言叔华走村穿地,各村各处看稻谷情况,听老农讲今年的收成,各品种稻谷差异。到自家场地看收稻子的人怎么判定质量,级别,怎么结算。轧成米以后的出米率,和上海的米价格比较,等等等等。走访桑蚕养殖,虽然现在不是养蚕季节,但是可以了解到桑树面积,推算出蚕丝产量。期间还特意去了一趟丁蜀,到陶器窑厂看了陶器生产过程,知道了生活用陶,生产用陶,以及高档文雅的紫砂壶进货价,质量,发货方式。看到大冷天,运输工人穿个布坎肩,露出遒劲的肌肉,满头大汗,双手不停的转换,口子大的如竹匾足有二百多斤陶缸听话的像个孩子,被工人盘到这里盘到那里,旋转的像陀螺,最后落到码头位置上,整整齐齐。这种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的手法引起言叔华极大兴趣,也有所感悟,做事做生意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四两拨千斤,而不是用蛮力。

  时间很快,都没来得及做好想做的,已经到了归期。言叔华收拾好了行李,换上西服,礼帽,皮鞋。乡上的一只船要去埠头,告别父母,兄弟,尤其是缠着他也要去上海的妹妹。站在船头,向着亲人挥手。船儿轻轻的向北远去,他还有些单薄的背影越来越远,“我会很快回来,做我想做的事。”言叔华暗暗说着.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