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现实

象牙人生

第二十八章

象牙人生 言十九兰若 2255 2020-12-30 21:40:27

  忙忙碌碌的岁月过的总是很快,转眼到了1937年,北方的形式越来越紧张。言叔华他们关心的沈筱菊,一点消息都没有。托了几个东北做哈士蟆生意的客商打听,也是石沉大海。胡釆玉倒是结婚了,这个消息小马没说,他是从郑秀秀那里得知的。戴维李和张博文来往信件里面也说了这件事,张博文忍不住,告诉了言叔华。言叔华没说什么,也没什么表情,如今的他,经历了那么多沧桑世事,喜怒早已经不形于色。只是那天晚上,他看着那张照片,一夜没睡,仿佛要把这个人每一个点刻在心底。第二天,就再也不想这个人,这件事了。戴维李信里还有一件事,就是他觉得张博文在机械上有天才,想推荐他去美国读书,专门学习机械制造。张博文征求言叔华的意见,言叔华极其赞成,对于这种看到外面的世界好机会,他一向如此。对于张博文走后米厂运行的问题,他也表示会做好安排,让他放心赴美学习。张博文高高兴兴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马上就要过年,这段时间一直在青果巷店铺里忙着年底结账,这几年生意慢慢向上走。搞实业开支也大,那么多工人,伙计,船队,各方打点。言叔华做好了年终分配,舒了一口气。史先生的钱已经还了,叫小马带上去的。利润分成也带去,不管收不收。老家母亲托人带信,让他农历腊月二十五前一定回家,家里要祭祖。日历上,明天就是二十四。老话说廿三的团子廿四饭,长工吃了就回家。言叔华心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长工,一直在生意上劳作,我也该回家过年啦!

  二十五一大早,言家大小就忙开了。老夫人上街买菜,其他人在大爷言伯华的带领下大扫除,摆桌子,香台,烛台,祖宗牌位。那是有一套规矩的,祭祖在江南农村叫做,做羹饭。首先家中得打扫的干干净净,屋子堂前正中八仙桌摆开,祖宗牌位放在长条桌上,正对着大门。八仙桌上首和左右摆着三条春凳,下首不放板凳空着,地下放着蒲团,是给子孙们叩拜用的。杯子碗筷放八套,上座两套,两边各三套。桌子下手放着香炉两边是烛台。这个准备工作只是摆桌,菜品也是有讲究。八个菜,必须包括鱼,肉,豆腐,青菜,其他再做几个菜。时近中午,大门打开,言叔华带着妹妹把菜上好。几个年轻人把杯盘摆好,筷子放好,这也有讲究,必须杯子放左边,筷子放右边。言伯华倒上米酒,只能倒三分之一。点上蜡烛,插上香,桌子下手地下放上蒲垫。言伯华拿着一些织好的纸锭,到门外烧了,那叫请客人来的引路钱。第一桌不是请祖宗,而是请土地菩萨,四方神明,感谢他们借给这一大家子这块土地,让全家在土地上生活,保佑这全家平平安安,和和美美。请进来以后,全家老小不得喧哗,从大到小轮流在蒲垫上磕头,然后倒酒,最关键的一步来了,言伯华倒酒的时候会站在春凳之间的交界处,手臂高高拎起,不碰到位置上的仿佛坐着的人。小孩子不允许靠近桌子板凳。酒过三巡,上饭,摆饭碗也是如此,不允许碰,尽管是空无一物。然后再过一会儿,这一桌神明请完结束,门口烧纸锭送客,把香和蜡烛一起烧掉。把桌子上的菜翻一遍,就像刚刚上的,接着重复一遍过程,这一次是请自家的祖宗,所不同的是祈祷的内容不一样,这一桌是保佑子孙发达,读书聪明,家里的大大小小身体健康,长寿平安。至此,羹饭全部结束,先敬祖宗,再轮到自己,过年正式开始…..

  过完年到常州,照例各处拜年,到张博文家,言叔华在张家吃了饭,张道台和夫人早就把他当做自家孩子。席间,谈到张博文留学的事情,张道台表示了同意张博文去美国上学,但是他担心言叔华一个人是否忙的过来。言叔华表示没问题,这些事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都已经步入正轨。也有一批年轻人可以担当,比如米行里面的自家侄子大良,米厂的那个跟着张博文做机修的小罗,就是麻糕罗的儿子,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因此言叔华让张博文放心的去,早日学成归来,把裕丰泰做的更大。很快张博文就在正月过后赴美留学去了。言叔华更加忙碌了。不过他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做事老到,各方面都安排了合适的人选掌控,一切井然有序。三月一过就是清明时节。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守望乡土的大家族,几百上千年流传下来,族人利益高于一切,族长权威高于一切,每年的祠堂大会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一天凡是在族谱上老老少少都要去祠堂,听族长训话,议族中大事,在祠堂吃祠堂饭。那是一种归属感,要不然就是孤魂野鬼。这种在生产力落后,个人力量单薄,需要抱团才能战胜自然,战胜外人,形成的以家族为单位的自治组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坐牢,杀头还不是最严重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惩罚措施。人们往往最害怕的是逐出族谱,开除族籍,死后不得入族中陵园。在外面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在族里恭恭敬敬,按辈分轮不到说话就不敢出声。言家祠堂在言姓大本营,言义庄。新北街往西五里外,一个很大的村庄。这里民风淳朴,崇尚耕读传家。村里的道路都是石板路,横平竖直。两边青砖房整齐划一。村子最中间就是大祠堂和社场。祠堂里面祖宗牌位从最高处整整齐齐排下来,数不清,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有成就的言家子弟,够得上进祠堂供牌位资格的故去后才能放在上面,最远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和前秦付坚淝水之战后,言家从黄河流域南迁到此地的第一代,宝树堂言安公开始。传说皇帝到言安家做客,看到门口一颗硕大的桑树,型如宝盖,赞叹:“此真宝树也,难怪言家人才辈出。“”从此宝树堂作为言家族谱名流传下来。前文表述过言叔华他们这一支的□□弟兄俩,从言义庄躲避太平军逃到苏北,而后等战争结束再回来到言家村开枝散叶,每一年都要全部回到言义庄参拜祖先。其他几支出去的言家分支也是如此,有些已经枝繁叶茂不亚于言义庄,仍旧不改传统,以回归族里为荣。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