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菜乌克兰 现实

象牙人生

第三十五章

象牙人生 言十九兰若 5879 2020-12-30 21:46:32

  伟大的一九四五年来了,然而在最终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没有人会知道这一年将是胜利年。人们依旧生活在战争与动乱中。只是日本鬼子和伪军的不再像原来那样出动频繁,新四军的力量倒是不断壮大,他们对日寇的打击越来越准确,在老百姓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言叔华的生意依旧在夹缝中艰难延续,很多合作伙伴都已经不在。他的生意虽然还好,利润却因为开支太大,并没有多少。然而三爷还是三爷,他心里早已想着战争结束后的安排。要赶紧要去东北把已经中断已久的哈士蟆等生意再次做好。还有那么多的南北货,中断那么多年,不知道原来那些生意合作伙伴还在不在,都要去一一走访,然后大干一场。过完年言叔华回到常州,三奶奶快要生了,他得安排好店里的事情以后,回来陪伴。

  暮春四月,天气慢慢有点热,除了一些不知名的花,天野里一片绿色,油菜花都结了籽。田野里风吹过飘来的不再是花香,是麦苗的清香。言家老宅,佣人们跑出跑进,三奶奶华贞夫人即将临盆。这已经是三奶奶要生的第四个孩子,家里早就准备好了。言叔华也在安排好店铺以后提前回来了,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大事,虽然他在商场上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孩子环绕膝下。曾经和三奶奶讨论过要生几个孩子,三奶奶觉得三个够好了,言叔华却不同意,他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人,人丁兴旺最重要。只要可以,生十个八个他不嫌多,而且会一个个好好培养。他到家一面等三奶奶生孩子,一面处理裕丰泰的事务。

  上半年是稻谷收购淡季,那些徒弟伙计都没多少事情可做,言叔华让他们在自己的地里干活,保证他们有收入。青黄不接的时候,其实也没多少事情。也就是拔个草,整理整理沟渠。言叔华只要回来,不管是铺子里还是家里都会有人来拜访,有时候是同僚,有时候是政治人物,也有三教九流,这些是有困难找三爷帮助的,一般都会有求必应,没个多也有个少,来了,见到三爷了,把困难一说,三爷二话不说,吩咐账房给钱,那些人千恩万谢走了,当然也有说谎骗钱的,那个做一次也不敢再去,三爷知道了也是一笑了之,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不追究是希望能自我觉醒。他还是最喜欢同行或者国民政府留守的人包括新四军的人来,和他们的交谈中能得到最新的外面的信息,当得知二月份以来,美军已经占领日本最后一个海上据点—硫磺岛。准备向日本本土大规模进攻。眼看着日本人败象已露,政界的人是关心接收日军以及伪军投降,地盘,军事物资。言叔华关心的是实业,商业,以及乡村的发展。他常常和朋友家人讲,大上海的繁华不用说,新北什么时候能通电力就好了。就能发展工业,办米厂,面粉厂…这也是在美国的张博文写信回来告诉他的,美国的工业发达程度匪夷所思。言叔华满怀希望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人投降后,国家团结一致,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搞实业上面。把新北到宜兴城,到往常州的公路打通,把电力引进到乡村…

  五月初,第四个孩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出生了,言叔华给二小姐起名叶平。那么有规律的两年一个孩子,而且是一男一女交替来到。给前段时间因为父亲的离世和转盘楼拆了给言叔华带来一些不开心。但是一生了孩子,增加了二小姐的奶妈,保姆和伺候月子的佣人,老宅就显得拥挤。志平刚刚二岁,正当会走路,鸡狗嫌的时候,天天缠着要母亲抱,正在坐月子的母亲怎么可能抱他,他就哭闹。三奶奶华贞夫人被吵得休息不好。奶妈提出来她带志平回家住一段时间,反正离得不远,随时可以过来。因为大少爷克平也经常跟着奶妈回家,和奶妈一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即使早已经过了吃奶的年龄,所以这是有先例的。言叔华答应了,叫伙计推着独轮车送奶妈回去,带了志平的衣服,吃的,玩具。就在离开新北街上五六里远的村子。志平走的时候,奶妈抱着他去跟三奶奶告别,平时调皮的志平却一反常态,抱着母亲的脸亲亲,口水留在三奶奶的脸上,三奶奶有些不舍,想想又不是去远方,就在新北,随时可以回来。克平读书去了,三爷和玉萍送他们出了门,玉萍怕志平哭,还把自己的一颗糖给了志平,志平一边吃着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喊着爹,姐,奶妈抱着坐在独轮车上走了。

  平时老夫人毛氏都是在老三家吃饭,她喜欢这一大家子,孩子吵吵闹闹,说这才是人间烟火味。晚上再住回老宅边上的九间堂,不打扰小辈。这些孙子辈,她个个都喜欢,但是总有偏颇,最喜欢克平的稳重,玉萍的乖巧,志平的调皮,都让她开怀。年纪大了,老夫人喜欢吃容易消化的蛋,鱼之类的,不怎么喜欢吃肉。言叔华吩咐厨房多做鱼和蛋。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新北新南这里的河道和长荡湖,滆湖,太湖都通联,河里水质优良,大量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吸引大批量鱼群从长江,各个湖里到这里来繁殖。每年春天一批批不同品种的鱼挤到这里的河道,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过去的人们不知道这是鱼群特意到水流平缓,饵料充足的内河来产籽。在新南和新北的交界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山,名叫琅玕。古人寓意美玉。这是属于宜溧山区的余脉,到这里就是最后的一点隆起。一望无际的水乡平原上这座五六十米高的山显得非常突兀,山顶有个不大的天然池子,终年不干涸。这个池子叫龙池,传说中古代有条龙就是在这个池子里长大。村子里有个善良的女子受天地精华之气生下了这条龙。龙长大后腾云驾雾回到东海,以后每年都会回来看望他娘,为这里带来风调雨顺。那些水里的鱼精和虾兵蟹将都来朝拜龙娘,因此形成鱼阵。每年暮春,天气转暖。河里首先出现的就是白鱼阵。只见不是很宽阔的河面密密麻麻的白鱼经过新北往新南琅玕山下游去。有经验的人是从来不会去抓第一批白鱼阵的前面的鱼吃,而是等头阵过去,用网网住末尾的鱼。听老人们说,头阵的白鱼是鱼阵的武士,个个凶猛刚烈。古时候人们用网捕捉第一批带头的白鱼,渔网分分钟被射穿,变成一缕缕的破网。有好事者想试试这白鱼阵有多厉害。用木头门板挡住鱼阵,谁曾想这白鱼一个个就像疯了一样往木板上撞,撞死了后面的接着撞,最后撞到门板都破了才罢休。白鱼是打头阵的,后面跟着的鲢鱼,鲫鱼,一阵接一阵往新南的河里去,最有趣的是昂公阵,这种鱼本来长的就奇特,没有鳞片,头大嘴阔,又不像鲶鱼。昂公阵来的时候河里面一片吭哧吭哧的声音,那就是昂公鱼们发出的。但是昂公鱼并不会叫,鱼类没有声带,那其实是昂公鱼头的骨节摆动时候发出来的。密密阵阵那么多就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蔚为壮观。昂公鱼有个特点,鱼肉味道鲜美,没有小鱼刺,可以做鱼汤或者红烧。特别适合儿童老人吃。因此每年的鱼阵来临,昂公鱼是最受欢迎的。几乎每家都会买很多。但是昂公鱼也有让人害怕的两根刺,其实那是胸鳍。但是那很锋利还有倒刺,被戳到很痛,甚至还有毒,会发生感染。这和河里的另一种美味,鳜鱼很相似,被鳜鱼背上的刺也是很难受,会发炎甚至有危险。新北俗话就有,鳜鱼戳了哭唉唉,昂公戳了见阎王。所以一般考究人家吃昂公鱼都会把这两根刺剪掉,但是农村人没那么多讲究,就这样放点盐直接煮了吃。志平奶妈的丈夫会捉鱼,农村人,平时抓黄鳝,田鸡,网个鱼。多了可以卖了换钱,少了自己当菜吃。志平到了奶妈家,全家高兴的不能形容。全村人都来看言三爷家的二公子,言叔华的大名在四乡八镇非同凡响。看到虎头虎脑干干净净的志平,大家都抢着抱,交口称赞粉雕玉琢的志平像年画里的娃娃。言家公子来家里,那是莫大的荣耀。奶妈按照在言家的规定,带着志平。志平没到过农村,看到那么多鸡鸭猫狗开心极了,嘴里说着人家听不懂的话,追着动物们。奶妈怕他摔跤,赶紧抱起。志平不肯哭闹着要下地玩。奶妈家里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娃比志平大一点,志平喜欢跟着她玩。那一天,一大早,奶妈的丈夫背着鱼篓回来了,兴冲冲的告诉奶妈,今天捉到了好东西,一篓子的昂公鱼。今天可以做给志平吃了。平时因为怕志平吃鱼会卡,所以不让他吃。但是昂公鱼没有刺,可以放心吃,而且营养很好。把鱼篓放在门口就下地干活去了。奶妈看看志平和小女儿还睡着,趁这个空去河边洗衣淘米洗菜,等他们醒来就没时间了,刚刚去了河边,志平就醒了,志平是被尿憋醒的,起来以后转头没看到奶妈,喊了几声也没回答,实在受不了,他自己爬下床,穿着木头拖鞋到了屋外撒尿,农村人小便都是在屋里柴火堆那里放个粪桶,志平人小够不到,再加上十分不习惯那里的味道,所以他每次都要到屋外门口的土场边撒尿。五月的早上还有点凉,志平还不会站着小便,每次蹲着小便,反正他穿的开裆内裤,十分方便。志平最喜欢看着尿尿冲开泥土变成一条小河流向场边沟里。正在睡眼惺忪的看着小河里的水飞快流淌,忽然大门边的竹篓里发出很大的噼里啪啦的声音,还有咔嚓咔嚓。志平吓一跳,还有一些小便都差点憋回去了,他站起来小心翼翼的走到门边,看看竹篓子,小脑袋凑近了看,里面都是鱼,很奇怪的鱼。志平高兴了,手伸进去想捉,够不到,竹篓子很深。志平的顽皮劲上来了,他把竹篓扳倒在地,那些昂公鱼就都倒出来了。它们一边拼命扭动身体,一边张大嘴想呼吸。志平觉得太好玩了,用胖乎乎的小手去抓昂公鱼。昂公鱼的身上可是浑身黏糊糊,滑的和泥鳅一样,根本抓不住。志平蹲着向前,兴奋的摸着鱼头,嘴里不断喊着“鱼鱼…”正好奶妈家的小姐姐也醒来,听到志平的声音,到门口一看志平在玩鱼,大声喊道:“妈,妈,志平在玩鱼。”这一声喊把志平吓了一跳,整个人趴向前,两只小手一下子被锋利的鱼刺刺破,愣了一会儿,“哇”的一声,志平哭了出来。实在太痛了,这个昂公鱼刺。奶妈听到了哭声,慌慌张张从码头跑回来,看到志平的两只手心都是血,吓得把手里的衣服盆子扔的远远的。抱着志平到屋里,用瓢舀了水缸里的水把志平手上的血洗干净,越是洗干净志平哭的越厉害,奶妈知道昂公鱼刺扎了很痛,帮志平用布包扎起来给他喂奶,志平哭累了,吃了几口奶就睡了。

  言叔华本来打算三奶奶华贞夫人出了月子回新南住娘家就去常州铺子里。还没到满月,新南何家药店派人来接三奶奶,说是朱老太太思念三女儿,叫她早点回去住娘家,另外请三爷也去新南有事商量。三奶奶和奶妈带着玉萍,和刚出生的叶萍,坐着两顶轿子先走,过了一刻钟,言叔华骑着脚踏车,虽然路上还是不平整,脚踏车还是快,快到新南时候追上了。推着自行车陪着女眷走到新南街上丈人家,正好是十点半,新南的吃饭时间。这里虽然和新北只隔开八里地,但是因为过去曾经属于溧阳,还是保留原来的习惯。农民一天吃两顿,早上饿着肚子下地,只为多干点活,省点粮食。做到十点多已经很饿了,赶紧回去吃饭,因为这个点既不早也不晚,很难算作早饭或者午饭,因此直到现在溧阳人也把这一顿叫做点心,而不是午饭。叫人吃饭也还是说到我家吃点心。何家早就做好接待的准备,朱老太太站在门口望了半天,一看到轿子到门口,赶紧把三奶奶迎进楼上房间,单独做了有营养坐月子的人吃的饭菜。楼下大堂戴着瓜皮帽山羊胡子的何兰溪老先生拉着女婿上座,言叔华赶忙推辞,小个子老中医假装生气再三按住,言叔华只能作罢,几个舅子也都陪着。上了几道时令菜,无非鸡鱼鹅鸭。言叔华又不喝酒,喝着茶和舅子们说家常,说生意。他突然发现二舅子仁康不在,就问丈人:“爹,我二哥怎么不在?”何兰溪停一下筷子,几个舅子也不说话,老丈人最后说:“叔华,今天叫你来就是有几件事找你商量,第一个,这个不成器的老二你知道的,叫他不要抽大烟不听,自己抽也就算了,还去贩卖烟土,前几天身上揣着烟土在路上遇到警察,被抓去宜兴了,警察署说要坐牢送去炮台据点做苦力,坐牢不要紧,也可以让他戒大烟,可是要去做苦力,那可是要命的事情,抽大烟已经抽到身子骨全垮了,再做苦力那就活不了了,所以我想请你帮忙想想办法,把他赎出来,再怎么样也是我何家的子孙。,咳咳咳…”老丈人说到这里,咳个不停,眼泪都下来了。言叔华赶忙拍着老人的背,他已经是年近七十,眼看自己行将就木,这老二这样让人不省心,真的让人放心不下。言叔华说:“爹,你放心,我想办法把二哥赎出来,这就派人去宜兴找人。”他喊了一声,门口进来一个伙计,是跟着三奶奶他们来的,帮忙送东西的,刚刚在厨房吃了饭,正在门外候着。言叔华从怀里拿出一封名贴,到药铺柜台上拿了一张纸,现成的毛笔写了一封信,折好了叫他赶紧回新北,找到和平军的竹团长,把信送给他,一刻都不能停。伙计点点头把信放进怀里,立刻动身一溜小跑消失再视线里。回到饭桌上告诉老爷子:“爹,都安排好了,你放心,快则三五天慢则十天,二哥一定会回来,不过回来后真不能让他再抽大烟了,真的有意外他的一家子该怎么办?”何兰溪激动的说:“真的吗?你写了几个字就好了?”“爹,你和妈放宽心,二哥不是什么大事,没事的。”老丈人一边点头一边赞许的看着这个女婿,孩子那么多,关键时刻起作用的还只有靠他。“快吃吧,菜都凉了。”几个舅子也纷纷敬酒感谢这个妹夫。楼上房间里朱老太亲自给何华贞端饭端菜,抱着婴儿的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十八岁的小女儿何华媛。朱老太去楼下端饭菜的时候,华媛跟三姐迅速的说了一会话,大意是她想和最要好的同学蒋欣去延安报考抗日军政大学,朱老太不允许,还被臭骂了一顿,想请姐姐说说。三奶奶笑笑,告诉她,应该找三姐夫,让三姐夫和父母谈。华媛一下子明白了,父母最看重的就是三姐夫了,只要三姐夫赞同,父母一定不会反对。等母亲上楼来,华媛立刻把婴儿给奶妈抱着。跑到楼下也不管大家都在吃饭,直接跟言叔华说:“三姐夫,我要跟你说件事。你赞成还是反对。”言叔华一愣:“你都没说什么,我如何赞成或者反对?”老父亲是舍不得说这个小女儿的,五十岁才生她,自然不是一般的惯。几个哥哥倒是叫小妹别胡闹,缠着言叔华。华媛不管,“姐夫,我今年高中毕业了,想和最要好的同学蒋欣两个人去延安报考抗日军政大学,现在全国有志青年都去了,可老爹和母亲都不允许我去,你说我能不能去上学?”言叔华一笑,“能不能去,我说了不算啊,得听父母的。”华媛都急哭了:“姐夫,三姐叫我来找你,你居然说这样的话,算我没说。”“华媛妹妹别急,你去那么远上学当然要父母点头同意,但是我可以提一点想法,给老爹和各位兄长参考,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美军已经打下日本最后一道岛屿防线,马上逼近日本本土。日本离被打败不远了,甚至有人说就在今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国接下来就是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华媛妹妹的想法是对的。爹,各位兄长,你们说呢?对了,华媛要去上学,这个钱我出,这几十个大洋先给华媛置办行李。去之前我叫人把学费送来。”言叔华掏出随身带的几十个大洋放同宝手里,华媛没想到三姐夫居然会这么做,高兴的蹦起来。何兰溪赶忙拉着女婿:“不可以,不能给钱,已经太麻烦你了,这…”言叔华安慰老丈人这都是小事,只要大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就好。吃完饭,又说了一会儿话,去对面大姐家见了大姐,说了一会话,到楼上看看华贞夫人和孩子,再跟丈人丈母娘辞行。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